连日来,一些社区、物业联手,采取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方式,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取得明显效果。(《太原晚报》5月14日)
推车进楼、电瓶入户、飞线充电等行为的背后,是居民充电需求的现实困境。面对电动自行车数量的迅猛增长,不少小区的充电桩、停车棚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部分居民心存侥幸,对违规充电的严重后果缺乏足够认知。因此,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不能仅靠一禁了之,而应疏堵结合。
要堵住安全漏洞。社区和物业要加大巡查力度,安排专人定时巡逻,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行为;利用科技手段,在电梯内安装智能阻车系统,一旦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便自动停运并发出警报,从物理层面阻止车辆上楼;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语,在小区公告栏、电梯间、楼道口等区域,广泛宣传违规充电的危害,形成舆论压力。
要疏导合理需求。社区和物业应积极作为,倾听居民需求,合理规划场地,建设足够数量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和停车棚。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便利性,尽量靠近居民楼;在建设标准上,要确保充电设施的质量和安全,配备完善的消防设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充电的远程监控和支付,提高充电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要做到标本兼治,需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社区和物业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充电设施,确保其安全正常运行,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如邀请消防专业人员定期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进行指导和监督,向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反馈电动自行车及充电设施的质量问题。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才能筑牢电动自行车安全防线,让居民出行更安心、生活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