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社区、物业从进门、停车、派送、休息等诸多方面,为骑手大开方便之门,共同打通送餐送货的“最后100米”。(《太原晚报》4月10日)
外卖员、快递员能否进小区一度是社会热点话题。这一群体常因“门难进、车难停、楼难找”被排斥在大门之外。如今,我市的一些社区率先破冰,通过设立专属通道、简化进门流程、打造“小哥驿站”等举措,将骑手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化为“社区共建者”。这种转变背后,是治理理念的跃升。社区以包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治理边界——服务即治理,治理即服务。
“开门迎骑手”的成功,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物业主动调整管理规则,社区党委整合资源,网格员倾听反馈,保安化身“引路人”,居民因配送效率提升而受益。多方协作打破了传统治理中“各自为战”的壁垒,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构建了“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治理智慧在于见微知著,通过小切口“微改革”,激活治理体系“大循环”。当更多的小区亮起“绿灯”,开门迎“骑手”时,城市的温度与活力便有了更为生动的注脚。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