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孩子们回家团圆,开心最重要,但是,千万注意啊,别把自己累着了。”“大爷,先喝杯萝卜梨水暖和暖和。过年在家,您可不能喝酒,每天一定要出门活动活动。”……在省人民医院特需/国际医疗部,以健康“PARTY”为主题的病友支持分享会总是会如约而至,这里通过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持续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和心理支持。
聚会嗨起来
每周三,“病友支持分享会”依约照常进行。结束了手边的工作,护士们便自觉地在病区准备起来,没一会儿便有了温馨、热闹的氛围。
下午2时许,参加活动的院外患者、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等陆续到场,就连一些行动不便的住院患者,也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一起来“凑热闹”。护士薛永娥给大家盛上提前熬煮好的萝卜梨水,热情打招呼,为前来参加活动的人们送上一杯热乎乎的萝卜梨水。
参加分享会的除了医护人员、正在住院和已经出院但仍需居家康复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外,还有家属志愿者和心理咨询社工师、康复教练等,由医护、患者、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四位一体”组成的治疗康复团队,每周与病友们聚在一起,向治疗“标兵”取取经,或者跟医护人员、康复教练学上几招,也可以跟心理咨询师或者病友其他“吐槽一下”。科室里还准备了卡拉OK点唱机,到了娱乐环节,话筒在大伙儿手里传递着,“麦霸”可以一展歌喉,唱的在不在调上,根本不会有人在意,最终都会赢得热烈掌声。一场特殊的分享会,其实更像老友们的聚会派对,有了同伴的支持,很多患者能暂时忘却疾病的烦恼,心情也跟着嗨了起来。
宣教不缺席
春节期间,许多患者的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都会发生变化,家人团圆也会带来强烈的情绪波动,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病情,分享会上,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们纷纷将暖心的提醒告知患者家属,同时传授给家属一下调节办法。
“分析我们所患的慢性病,除了先天遗传和意外伤害,多数都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就衍生出了生活方式医学。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患病风险因素,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这次分享会上,一直倡导生活方式医学的科室负责人柏雪主任特意加了一堂小课,给科里的每个慢病患者开了“春节生活方式药方”。
“荀阿姨,你上次就是因为听到家人住院,心里着急才发病的。过年期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可不能跟孩子们着急生气啊!”听了医生的叮嘱,和老伴一起来参加活动的荀奶奶像个孩子一样,拍着胸脯保证,这次自己一定做到。
标兵来“打样”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听起来简单,但真正不打折扣地坚持下来,却需要极强的毅力和自律。已经患帕金森病近20年的宋先辉阿姨,就是跟随柏雪主任践行生活方式治疗的一名“标兵”。
除了遵医嘱规范用药,每天吃完早饭后,宋阿姨就带上自己的“装备”到附近的公园练歌,话筒、音箱、歌本,一样都不少,装备那叫一个专业,老伴更是她最忠实的听众。午饭后,宋阿姨会去练习瑜伽或者打打羽毛球,晚上空出的时间,则用来看书或者是写下自己最近的感悟心得。当然,宋阿姨还给自己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家人做道爱吃的菜,不仅自己开心,家人也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只要时间允许,分享会宋阿姨几乎场场必到,有空她还会和柏主任一道出门诊,平时还拍摄一些运动视频,分享给群里的病友居家锻炼,过去她是患者,如今她可是大家的康复指导教练。“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通过坚持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节,我们都能过正常生活。”
正是宋阿姨的榜样力量,给了许多帕金森病友治疗的信心。就连她远在长沙的朋友,看到她的康复状态,也打算来省人民医院就诊治疗。
暖语化心结
在柏雪主任长期的临床观察中,一些患者迟迟走不出患病的阴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被家人照顾得太“好”了。与宋阿姨的积极乐观、有韧劲不同,李阿姨三年来一直沉浸在悲观情绪中,总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甚至因为生病不想出门,家人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反而让她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干啥都提不起心气。
心理咨询社工师韩磊看出李阿姨兴致不高,在一次分享会后,单独与她沟通。李阿姨生活幸福,一直是别人家羡慕的对象,可就因为生病,她完全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失去了对自己的认可和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利用每次分享会的机会,韩磊鼓励李阿姨试着培养一点兴趣爱好,或者出门走走,学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手工,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学起来,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积极正向的反馈和鼓励,也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每位患者可能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自己走不出来的时候,需要有人拉他们一把儿。”韩磊也是柏主任“四位一体”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因为对生活方式医学的兴趣和认同,一直以来,韩磊坚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更多患者受益,用温暖传递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