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家堡粗粮馆外观

煮疙瘩

莜面蒸饺

厨师正在制作莜面蒸饺

宋燕萍(左)与厨师长程建平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粗粮受到人们青睐,粗粮馆的生意也逐渐火了起来。一碗黏稠可口的煮疙瘩,一碟软糯香甜的粉蒸肉,一笼皮薄馅大的莜面蒸饺……从早餐到晚餐,平阳景苑社区的杨家堡粗粮馆内,四面八方的食客络绎不绝。主打家常菜
“三姐,给我来一碗煮疙瘩。”“三姐,今天有粉蒸肉吗?我又馋了。”……每天中午11时,结束早餐后,沉寂不久的杨家堡粗粮馆又开始热闹起来,食客们口中的“三姐”,是粗粮馆负责人宋燕萍。
54岁的宋燕萍是土生土长的杨家堡人。在她的印象中,心灵手巧的姥姥有一手好厨艺,村里有人家办红白喜事,总会请姥姥去帮忙。在姥姥的熏陶和影响下,母亲、姨姨、舅舅做起家常饭,都不在话下。30多年前,宋燕萍在姨姨和舅舅合开的迎宾粗粮馆帮忙,服务员、采购员、管理员都干过。2004年,她在滨东花园小区门口开起了杨家堡肉丝面馆。2015年,宋燕萍把面馆搬迁至现址,更名为杨家堡粗粮馆。
粗粮馆主打家常菜,饭菜价格低、营养价值高,适合大众消费。宋燕萍说,来吃粗粮的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也有不少年轻人。因粗粮馆饭菜有特色、口感好,除附近居民经常光顾外,到了旅游旺季,还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
厨房操作间内干净整洁,各类食材摆放有序。一口大锅前,一名中年女厨师正在熬制煮疙瘩。“每天,我们都要卖两三锅煮疙瘩,男女老少都爱喝。”水烧开后,将淘洗干净的小米、玉米糁下入锅中。玉米面中加入一小撮碱面,舀取锅中滚烫的米汤把玉米面和成球状。5分钟后,取一小块玉米面剂子,快速揉搓成小圆球压扁,放入锅中。随后放入切块的南瓜、红薯、胡萝卜,大火转小火熬制。50分钟后,一锅红、白、黄相间的煮疙瘩就做好了。女厨师边用长柄勺搅动锅中食材边说:“煮疙瘩主要指玉米面团,虽然做法简单,但火候很讲究,还要有耐心。”
守住老味道
在粗粮馆,八宝米、窝窝头、发糕、溜黄米、摊黄儿、莜面栲栳栳、红面剔尖等花样繁多的粗粮美食,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好多都是小时候的味道,现在能寻到老味道的饭店不多了。”粗粮馆推出的品种齐全的粗粮美食不仅满足了食客们的味蕾需求,也帮他们守住了美好回忆。
“三姐,给我来一笼莜面蒸饺。”“80后”常客郭志敏刚一落座,便向正在热情招呼客人的宋燕萍说。“好咧!”宋燕萍高声应道,马上下单。郭志敏告诉记者,“这里都是家常菜,油少,饭菜可口,味道也好。”
菜单一到厨房,面点师傅立即忙碌起来。先和面,再准备馅料。将烧好的开水缓缓倒入一半莜面中,不停搅拌成块状后,再把凉水倒入另一半莜面中,最后将两块莜面搓揉成团,很快,光亮有韧劲的面团和好了。面团醒发时,开始准备馅料。鸡蛋打散,热锅中倒入油,滑入鸡蛋后,转小火开始翻炒至熟。“炒鸡蛋切记不能火大了,否则口感不好。”面点师傅向记者传授经验道。炒熟后的鸡蛋晾凉时,将韭菜切碎,倒入油锁住水分。然后放入炒熟的鸡蛋和洗好的地皮菜,加入鸡精、味精、盐、用花椒和姜片炸的料油,一起搅拌均匀。取一小块面剂按扁、擀开,放入适量馅料,包成饺子形状。蒸锅中烧开水放入蒸饺,大火蒸7分钟,一笼热气腾腾、冒着香气的莜面蒸饺便出锅了。
轻轻咬一口,莜面与韭菜鸡蛋的淡淡香味,顿时口齿留香,郭志敏开心地说:“就是这个味道,和小时候妈妈做的一个味儿。”
严把食材关
“要美食,更要健康。”面对食客们口味越来越“刁钻”的现状,为吸引更多顾客,不断推陈出新成为粗粮馆的一大特点。“把富含营养的各种原材料,经过合理加工,变成品质和口感俱佳的食物,的确需要动一番心思。”粗粮馆厨师长程建平坦言。
程建平说:“大家都知道,现在好米、精面,不如粗粮值钱。粗粮受欢迎,成为食尚潮流,关键在于营养价值较高,符合现代人崇尚绿色、健康的饮食潮流。”为此,在程建平的努力下,粗粮馆根据不同节气,推出多个粗粮系列养生餐,有用玉米、小米、高粱、燕麦、荞麦等谷物制作的馒头、包子、花卷、发糕,以及用黄豆、绿豆、青豆、赤豆等各种干豆类熬煮的粥品,受到食客欢迎。
王诗瑶是名医护人员,因单位离家较远,每天中午,她都会与同事结伴到粗粮馆吃饭。她说:“我小时候不喜欢吃粗粮,觉得味道太重。现在粗粮细作,花样也多,反倒很适合自己的口味。”一旁正吃得津津有味的同事也连连点头。
除品种全、花样多、经常推陈出新外,粗粮馆对食材的选择也较为严格。有采购经验的宋燕萍,深知食材对于餐饮行业的重要性,一直严把食材进货关。“我们用的小米都是阳曲县当年产的新小米,莜面是内蒙古产的,其他的食材也都选用正规厂家的。”在宋燕萍和众人的匠心经营下,粗粮馆的生意一直很火,目前在全市共开有3家店,每家店生意都很红火。
华灯初上,粗粮馆内又是人声鼎沸,再看厨房操作间,一曲美妙动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正在奏响……人间烟火气带来的美好与幸福,大抵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