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金婚夫妻七夕告白 时光易老 爱情恒新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李涛 韩睿 周利芳 郭晓华 文/摄 2024年08月10日 21:47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首质朴的歌曲唱出了无数人对爱情的执着、对相守的向往。岁月可回首,情深共白头。又到七夕,本报记者走进各个社区,倾听相濡以沫数十载的老夫妻们,讲述各自历久弥新的爱情故事。他们从青丝到白发,相知相守,互相理解,彼此支持,诠释出爱的真谛。

  陪伴是最美告白

  人物:张根良刘秀敏

  婚龄:70年

  “老头子,该吃药啦。”刘大娘一边说着,一边把不同的药片按剂量取出来放在手心里,又倒了半杯温开水,来到张大爷跟前。因脑梗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张大爷用胳膊撑起上身,咽下老伴送入口中的药,眼里满是感激与依赖。

  89岁的刘秀敏、88岁的张根良,住在虎峪河南沿岸河南三巷小区,1954年结婚,已相伴走过70年的风风雨雨。退休前,张大爷是西山矿务局医院的医生,刘大娘是水泥厂子弟学校的教师。

  两人从青丝眷侣到耄耋夫妻,一起经历过的日子,有困苦疾病的艰难,也有乔迁新居、生儿育女、添子添孙的欣喜。多年来,他们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曾经的争吵现在也成了岁月中珍贵的回忆。

  “他脾气好,不紧不慢。我性子急,但也懂得让步。两口子过日子,难免有磕绊,双方不能太计较。”刘大娘道出老两口的70年婚姻的秘诀。

  2021年的冬天,张大爷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医。刘大娘急得嚎啕大哭,六神无主。第二天,她调整好情绪,立刻投入到照顾老伴的事务中去。喂药、喂饭、擦洗身体、康复训练……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刘大娘不顾年迈,亲力亲为。

  回忆起过往点滴,老两口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张大爷颤巍巍地说,以前自己身体健康时,习惯早起遛弯。刘大娘每天都会比他起得还早,总是悄悄起床,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为两人准备早餐,而且每天不重样。因为刘大娘知道老伴胃不好,早起散步习惯好,但需要吃点东西。

  刘大娘则回忆说,不知道有多少回,自己出门买菜遛弯,只要碰上下雨。张大爷会担心她被淋湿,总要出门沿着她常走的路线寻找。见张大爷冒雨找她,刘大娘每次都嗔怪,“我在房檐下躲一躲就行了,你干嘛还要跑一趟呢。”嘴里埋怨,心里却满是感动和幸福。

  相爱是理解包容

  人物:杨明赵桂芳

  婚龄:69年

  98岁的杨明、88岁的赵桂芳,是滨东小区的两名高龄老人。清晨或日暮,老两口携手在小区散步,总会引来很多年轻人羡慕的目光。

  杨大爷是广东省朝安县人,1949年参军,1955年复员转业到长春汽车制造厂学习技术。冥冥之中,情缘注定,那一年,经厂里同事介绍,他认识了温柔善良、美丽大方的赵桂芳。年底,两个人登记结婚。1956年,由于工作分配的原因,两口子来到太原,从此扎根在此。

  和泽苑社区网格员阎玉秀,曾与两名老人做过10年邻居。在她看来,老两口的爱情是一蔬一饭,是平淡生活中的相守。那时候,人们在院里,常看到老两口一起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杨大爷是南方人,喜欢吃海鲜,经常起大早骑车去早市买新鲜的鱼虾、蔬菜。回来后,两口子谁也不闲着,一人摘菜、淘洗,另一人备料、烹饪。有邻居路过闻到,会喊一句:“真香!老杨又做啥好吃的了?”

  杨大爷是个急性子,有时为了一些小事与老伴斗嘴,但当天就会遗忘、和好。赵大娘向来不较真,擅长“以柔克刚”,所以再大的事情也吵不起来。她认为,婚姻的“字典”里没有抱怨,夫妻相处就是要相互让步。

  前年,杨大爷骑车外出,一不小心摔倒,脸部擦伤。赵大娘见了,非常心疼,赶紧带他去诊所消毒包扎,每天陪在身边细心照顾,做可口的饭菜。近两年,杨大爷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就会去医院输液调理,虽然有5个孩子轮流陪伴,但赵大娘还是放心不下,像个“跟班”,每次坚持到医院守着老伴。她静静地坐在旁边,紧握着杨大爷的手,为他擦汗、喂水,和他聊天。“老伴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哪能不随时随地跟着呢。我看着他,心里就踏实了。”赵大娘操着东北口音说得很认真。

  杨大爷累了,躺在床上闭目养神,赵大娘便会翻出报纸,一条条新闻读给他听。“我识字不多,她有文化。”杨大爷说,有时候老伴还跟他讲报纸上的故事,听起来蛮有趣的。“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伴。’不管什么时候,有人陪伴和关心,这就是幸福生活!”杨大爷感慨地说:“结婚69年,离不开老伴的理解、包容和照顾,我很感谢她。”

  相守是风雨同舟

  人物:高杰向桂珍

  婚龄:69年

  “这么多年,我们从没埋怨过彼此,更没有指责过对方。”平北西一社区,95岁高龄老人高杰与93岁老伴向桂珍已结婚69年。对他们而言,“家”是相濡以沫,更是风雨同舟。

  8月3日,记者走进老人家中。两面墙贴满照片,格外醒目:一面墙上贴有不同时期,两名老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单人照。另一面墙上是老两口的合影,每张照片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高大爷是河北衡水人,18岁参军入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原某部队医院院长。1951年,他在部队结识了妻子向桂珍。4年后,两人结婚。婚后,因工作需要,高大爷跟随部队奔赴大江南北,与妻子一别就是18年。

  那段时间,书信成为两口子交流的唯一方式。夫妻俩共生育两儿两女,其中三个孩子出生时,高杰都不在妻子身边。即使工作和生活再苦再累,向桂珍从来没有埋怨过,一个人背负起家庭重担。她经常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个个有出息,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2006年,妻子向桂珍腿疼得厉害,医生建议做膝关节置换手术,可她一直犹豫不决。高杰深知,平时喜欢唱歌、跳舞、运动健身的妻子,如果不能正常运动,该有多痛苦。在他的耐心劝导下,妻子终于同意做手术。手术当天,高杰一直等候在手术室门外。孩子们担心父亲年纪大身体吃不消,劝他先回家,可他却坚持要等,手术很成功。术后,在高杰的细心照料下,妻子的身体很快康复。

  如今,两老人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在他们看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既是承诺,也是责任。只有理解、体谅、关心对方,才能拥有幸福家庭,成就美满人生。

  幸福是彼此支持

  人物:孟德甫张桂梅

  婚龄:56年

  起凤街铁路宿舍住着一对八旬夫妇,他们相互鼓励、彼此支持,即使退休依然发挥所长,老有所为,经营着幸福家庭。

  丈夫孟德甫,80岁,退休前在铁路工作。老伴张桂梅,78岁,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曾两次参加援非医疗队。退休后,孟德甫在起凤街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树立了榜样。张桂梅发挥所长,担任迎泽区棉花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医生,在医疗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受到居民和患者的称赞。

  老两口是同学,1968年结婚,相濡以沫56载,育有一儿一女。张桂梅出诊,孟德甫就在家里准备老伴爱吃的饭菜。外出散步,有人向张桂梅询问医疗方面的专业建议,一问就是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孟德甫从不催促,在旁边默默等待。看老伴说得渴了,他就打开水杯递到老伴手中。

  老两口每天都会一起去锻炼身体,合理安排饮食和锻炼强度。每隔一个月,两人互相为对方理发,十分默契。除此之外,两人的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跳棋、书画、摄影、旅游……两人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孟德甫说:“婚姻的良药是分担、是支持,是一起奋斗、共同学习。她喜欢医疗事业,我支持她,家里的事情我来干。下班后,我们各自学习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多年来,两位老人的和谐婚姻令人羡慕,影响着孩子们的婚姻观,也成为社区一段佳话。

  岁月静好,爱情不老。经常有人问:“爱情最好的模样,到底是什么样子?”4对老夫妻,风雨同舟大半个世纪,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同时也沉淀了幸福的味道。从青丝到白发,他们的爱情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最恬淡与美好的“答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真实的幸福。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