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万花筒

华夏文明与太原

来源:太原日报 2024年05月30日 08:39

  汾河景区 米国伟 摄

  都沟土鼓局部(太原市博物馆藏)

  晋祠圣母殿彩塑冯琦明杜晓光摄制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左)

  刘玉伟

  山西、宁夏同属黄河流域,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东靠太行山脉,西依吕梁山系,北有系舟山、云中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势北高南低。汾河自管涔山发源,流经宁武、静乐、古交,至上兰村出山口,向南经太原盆地,出介休霍太山入临汾盆地,到河津汇入黄河。如果说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那么作为生活在黄河第二大支流的汾河先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太原盆地群山环抱,中间湖波荡漾,具有得天独厚的人类自然生存环境。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从仰韶时代早期开始到龙山时代结束,大约距今6500年到3900年。太原地区同样有大量炎黄、包括蚩尤的传说故事,而帝尧的传说故事更为丰富。通过考古发现,结合古代传说,我们对太原地区在华夏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太原盆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娄烦童子崖F2(房址2)、太谷上土河H1(灰坑1)等。文化内涵与河北后冈一期文化的特征更为接近,属于仰韶时代早期;仰韶时代中期,庙底沟文化遗址,在太原盆地突然增多;仰韶时代晚期,义井文化横空出世。义井文化因发现于太原市万柏林区义井村而得名。它与太原周边诸如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内蒙古海生不浪文化、豫北冀南的大司空文化等相互激荡、交融,在积极同外部交往的同时,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为太原以后的文化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原地区龙山时代文化遗存普遍发现,由于有其自身特点和分布范围,已构成一个单独的文化类型,我们称之为杏花文化。其文化特征与黄河中下游中原文明特征相去较远,而与北方地区龙山文化因素大体一致。

  炎黄传说对华夏文明

  起源形成发展影响深远

  有文化遗址就有居民,有居民就有口耳相传的故事。

  太原地区流传大量有关黄帝、蚩尤乃至炎帝的传说故事。《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牛角戏,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立为嗣。”《述异记》还提到“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神釜冈的具体位置无考,但阳曲县轩辕庙遗址尚存。《永乐大典》对此有记载,“阪泉庙,在(阳曲)县东北六十里罕山西北。旧经引春秋晋文公卜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故立庙于此,有唐太和六年修庙碑”。阳曲县至今还流传着轩辕道、黄帝战蚩尤等地名和传说故事。山西晋南、晋东南、晋中都有傩戏遗踪,故事以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战争为题材。今天湖南、贵州等民俗文化中还较多地保存有傩戏遗存,结合当地流传黄帝与蚩尤争战并从中原退居长江流域的传说,我们大胆猜测,傩戏也许和蚩尤族系有着较深的渊源。

  仰韶时代早期,中原地区并立着三支考古学文化,即后冈一期文化、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此时东西两支文化势力比较强大,相互间不断渗透和影响,庙底沟文化相对较弱。他们不断吸收东西两支文化先进成分,至庙底沟文化中期,开始向四周扩展与传播,在由南而北发展过程中,黄河、汾河支流起到了通道作用。太原盆地周缘台地及吕梁山地的河谷两侧台地,是此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地点。他们发展到此地后,积蓄力量并继续向北向东推进,到达桑干河流域和河套地区,形成庙底沟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最后融入源于大凌河的红山文化。或以为红山文化为黄帝族团文化,盖源于此。庙底沟文化的另一支沿着后冈一期文化西进路线折而向东,进入河北省北、中部地区,表明黄帝族系已进入蚩尤的老家。距今6000年左右,庙底沟文化与后冈一期文化的对峙局面终于宣告结束。河北平原地区的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除磁县钓鱼台等少数遗存与庙底沟文化近似外,大部分呈现出萧条景象,显示出战争对远古文化的破坏程度之巨,亦可见冀西北的涿鹿一带包括太行山东麓地区已归属黄帝族团。后冈一期文化所代表的部族,一部被迫南迁,抵达江汉东部地区,最终形成黎苗集团。正如研究者所谓:“一方面是半坡—庙底沟文化在整个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广泛分布,一方面是后冈一期文化从河套、张家口、汾河流域的迅速消失,最后当庙底沟文化出现在太行山东侧后,黄河以西地区便不复见后冈一期文化及其后裔的踪影。”《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支军队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商周铜器中,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同的天字、天鼋等天兽徽记。太原盆地也发现铸有天字族徽的铜器。郭沫若释天鼋为古轩辕,邹衡以其和炎黄阪泉之战相联系,都认为他们是传说中黄帝族团的后裔。这些遗迹、遗物在太原盆地等处的发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古代关于炎黄、蚩尤等传世故事某种程度的可信。

  种种迹象说明,中原地区仰韶时代诸考古学文化,对中国上古史中炎黄、蚩尤等族团传说历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或者说,上古史中的一些传说故事,很可能就是庙底沟文化、后冈一期文化、义井文化等考古学文化所代表的远古族团的史影。涿鹿之战确立了庙底沟文化在华夏集团的主导地位,使黄帝等族团,或者说中原地区仰韶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的认知核心,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就太原地区来说,无论是考古遗存还是历史传说,均说明在距今约65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太原地区的原始居民积极参与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大发展大变革,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有关文献记载、历史传说以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还说明:太原盆地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东、西两大文化区域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仰韶时代早期,源于河北的后冈一期文化,西过太行山,进入山西中部后,与沿汾河北上的枣园文化在太原盆地交汇、融合。这是河北地区与山西新石器文化的首次大规模交流,也是中原新石器文化通过太原盆地和东方新石器文化交流的滥觞。其后,太原盆地诸多考古遗存中,都能窥见东方文化的史影。

  帝尧对华夏文明

  多元交融发展意义重大

  帝尧是我国又一个久远、广播的历史传说,它涉及到中国上古时代中以黄河下游为主的诸文化与黄河中游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传说尧为五帝之一,序在帝喾之后。他曾居于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封于唐(今河北省唐县),号陶唐,谥曰尧,故亦称帝尧。

  太原关于唐尧传说记载十分丰富。班固在《汉书·地理志》晋阳条下自注:“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东汉末期经学家郑玄在《毛诗·国风·唐谱》注中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

  传说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及为天子,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在临汾盆地,考古发现一座面积近280万平方米的古城,是中国北方目前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史前大型城址。发掘者认为,“陶寺城址是我国尧舜禹时期的一座都邑性城址。它的存在,表明当时社会已经突破了氏族部落阶段而进入了初期国家阶段”,陶寺文化“是夏代以前帝尧陶唐氏时代的文化,陶寺遗存可能就是陶唐氏的文化遗存之一”。

  陶寺文化遗存与太原盆地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段、山西龙山文化白燕类型,特别是太原清徐县都沟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都沟遗址,发掘者总结说:第三期陶器组合较复杂,文化面貌也趋于多样化,这是本期最主要、最特别之处。如细泥陶中高领宽肩壶与具有明显东部大汶口文化因素的折肩壶相似;三期陶豆与河北省境内壶河流域有共同特征的泥质敛口豆相似……都沟遗址第三期遗存与陶寺早期有许多共性。第一,陶寺早期有大口折沿罐、筒腹侈沿罐、敞口盆、矮把豆、碗、钵、土鼓、斝等,未见扁壶、彩绘龙盘、泥质单耳罐等,出现了小罐、单耳杯等新器类。它们之间器类上存在很多共性。第二,陶寺早期的土鼓分为两型,制作精美;都沟遗址中出土的土鼓原始,不分型,较单一。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还是比较明确的,都沟的土鼓应是其重要的源头。第三,都沟遗址第三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陶寺早期是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陶寺大墓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的财产、权力的分化,在都沟遗址第三期还未见到。以上三点可以对都沟遗址族属的去向作出比较合理的判断,就是:都沟遗址的族属在陶寺文化早期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南迁至临汾盆地,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考古发现中的大汶口文化因素尤可注意。

  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一文中,将晋中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遗存因素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种以彩陶壶、长颈壶、短颈壶为代表。这类器物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同类器物相似,应是东来的文化因素。”而“陶寺出土陶器中,能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找到相似器形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包括一二类墓中作为礼器出现的厚胎夹粗砂圜底缸、几种壶、尊、大口罐等;居住址出土的尊、簋、单把杯等。另一些承自本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器类,如早期墓中的盆形鼎(仅出于早期第一组)、觚等,原本也来自大汶口文化……相映成辉的彩绘陶器和彩绘漆木器,构成陶寺文化的显著特征……陶寺早期彩绘在本地尚找不到它的直接来源,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彩绘同陶寺颇多接近,大汶口晚期墓曾出土沿面和圈足底缘涂红的陶豆、把口沿涂红并在肩部或上腹一周绘出三个大红圆点的背壶、双鼻壶和深腹罐等,陶寺早期随葬的大口罐和陶豆最普遍最富特征的装饰手法与之如出一辙,成为陶寺文化受到大汶口文化强烈影响的又一证据”。

  大汶口文化(前4200—前2600),是黄河下游以山东省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淮北一带的考古学文化,很可能就是古文献记载的东夷部族文化。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说明陶唐氏系大汶口文化的部族之一,他们最初活动在山东定陶一带,此后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从黄河下游定陶一带辗转迁徙,经河北、晋中,最后落脚于临汾盆地,并成为当地的统治者。以都沟遗址为代表的帝尧部族,在太原地区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在河北与山西,晋南与晋中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趋势中,太原盆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帝尧族系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汾河流域不但有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还有黄帝、唐尧等诸多人物事迹的史前文化传说,两相印证,更能突显太原盆地在华夏文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愿我们共同携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奏响华夏文明研究新乐章。

  讲座地点:宁夏银川贺兰山遗址公园

  主讲人:刘玉伟

  时间:2023年9月15日

(责编: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