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系列报道之二

为婚姻“减负” 让幸福“加码”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张慧 见习记者 罗琳 2024年05月26日 06:50

  近日,274万网友观看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集中执行“退还彩礼”的直播登上热搜,彩礼不再仅是普通家庭的家务事,更是在法律约束下关涉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不少观看直播的人士表示,有目的的高额彩礼就是变相压榨。评论态度一边倒,体现了遏制高额彩礼的民意。市民们表示,婚姻始于“爱”,彩礼本是“礼”,高额彩礼是家庭的负担,是幸福的隐患。

  彩礼本是“礼”

  《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为表达对婚姻的重视,制定了三书六礼的礼仪,以增加婚姻的仪式感。六礼中的“纳征”即为如今的彩礼,是男方送给女方各式带有美好寓意的礼品,向女方及其家庭表达求娶的诚意和感谢,是表达情意的礼数。彩礼延续至今,仍然具备其文化层面的意义,并受到广泛认可。

  “我们家这边彩礼是3万元左右,也有‘零彩礼’情况。彩礼表达的是一种礼数,是缔结婚姻的过程之一,不以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在太原工作的石家庄人张先生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运城人杨女士。新婚不久的杨女士也曾担忧彩礼的商讨问题。“我爱人家乡的彩礼标准低于我家乡,我不想因为彩礼加大对方家庭负担,甚至引起矛盾,我的父母和我想法一致。婚姻是为了幸福,彩礼是仪式感,不是枷锁。”

  采访中,年轻人表示,彩礼习俗的存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初衷是男方对女方的承诺与诚意,是两个家庭对新生家庭的美好祝福和支持,这种祝颂之意才是彩礼能够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彩礼本是“礼”,但在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价值观念的裹挟下,让彩礼有些变味儿,甚至成为通往婚姻道路上的“拦路虎”。

  攀比令人累

  “最开始看直播,我觉得当事人车先生有点冲动。但我事后思考,也很能理解他。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生活质量都会受影响。”看过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集中执行“退还彩礼”的直播,已结婚7年的李先生说,近几年他也参加了不少亲朋好友的婚礼,有些彩礼之高确实令人惊讶。

  不断攀升的彩礼额度,攀比心理难辞其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表示对女方的看重,给出的彩礼会高出当地平均水平。借助网络传媒平台,扩大了传播范围,激发了当地嫁娶的攀比心理,如此恶性循环,令彩礼额度逐年提升。

  攀比导致的高额彩礼不仅令适婚男性感到压力,也令女性“心累”。“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各地的彩礼标准也不同,我朋友结婚时,男方给出的彩礼低于女方本地平均标准,女方是自己补齐了不足的部分。主要还是为了面子上好看。换位思考,如果我遇到同样状况,我可能也会补齐不足的部分。”26岁的李女士无奈地说。

  彩礼攀比让部分适婚青年备感“心累”,即使知道高额彩礼不对,但仍然不能完全忽视亲友的评价和看法。年轻人纷纷表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是彼此陪伴、彼此支持,高额彩礼的不良社会风气应该予以遏制,对待高额彩礼,年轻人要敢于说“不”,为婚姻“减负”,让幸福“加码”。

  幸福靠奋斗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婚姻的幸福在于奋斗,以结婚为要挟,极力争取来的彩礼可能会成为日后夫妻感情不合的导火索。

  “彩礼是小家庭的启动资金或者备用资金,不是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的保障金。超出家庭正常开支的彩礼是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现如今彩礼纠纷案件增多,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国家出台相关规定,回应群众关切,我非常支持。”观看过直播的岳先生说。

  2024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规定内容有“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彩礼是传统婚俗表达情意的礼数,不是婚姻的价格。

  婚姻始于爱,也归于爱,幸福是彼此努力的双向奔赴。市民王先生表示,自己之前就因为彩礼问题导致恋爱失败,当时25岁的他确实拿不出18.8万元的彩礼,“父母为我买房已经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前女友又讨要高额彩礼,我不想给家庭造成负担只能分手。后来,我遇见了现在的妻子,我们三观契合,共同奋斗。如今房子、车子、存款、事业都有了,我很感谢我的妻子。”

  王先生表示,他理解女性索要彩礼以获得安全感的想法,但金钱或物质财富不是衡量婚姻质量的唯一标准,幸福还是要靠自己奋斗,想要的终会有的。

  让爱情成为婚姻的基石,让彩礼归于礼仪的初衷。婚姻的缔结源于二人一致的三观,是真诚热烈的爱意,是携手余生的态度,不要让高额彩礼定义幸福。全社会共同倡导健康、理性的婚礼习俗,明辨外界赋予彩礼的多重意义,为婚姻“减负”,为适婚青年搬走通向婚姻的“大山”。爱情难得,婚姻是为了更幸福,彩礼是启动幸福的仪式感,不是幸福的“价签”。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