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万花筒

晋祠里藏了多少秘密

来源:太原晚报 2024年04月17日 09:30

晋祠近景

晋祠唐叔虞祠

晋祠文昌宫

晋祠晋溪书院

  晋祠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所建。唐叔虞,开国君主周武王之子,第二任君主周成王之弟。晋祠从创建伊始,就满是秘密,随着朝代更迭,有人信,有人疑。

  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请您随着我们的笔触,来次晋祠深度游吧——

  晋祠这样游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阁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虞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分随地势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建筑物泉流潺绕,皇家园林风格凸现。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府邸。祠北有舍利生生塔一座,登塔远眺,晋祠胜景一览无余。

  晋祠的主神为什么成了圣母

  有两种说法,始作俑者都是宋朝的皇帝,一说,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并火烧水淹晋阳古城后,为了毁坏晋阳城的龙脉,同时又要安定江山与民心,重修了晋祠,并趁机将因祭祀唐叔虞而兴的李唐王朝的主神换成了阴柔的女性,并称是叔虞之母邑姜。学界还有一种“天圣旧说”之传,天圣是宋仁宗的年号,他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孝顺仁厚,当年他大修晋祠,为弘扬孝道修圣母殿,并照母后刘娥的样子在主殿中塑了一尊女神——谓之叔虞之母邑姜,同时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可谓一举多得,既孝顺了母亲,又安抚了晋阳的百姓,还毁了晋阳的龙脉。将主祀的唐叔虞迁到了别处,但神像台座下却未变,其金碧的琉璃雕饰上,一位勇士骑马弯弓,驰骋在自己的疆场。或许修寺的匠人洞悉了朝廷的用心,因此圣母殿的彩塑,虽然衣饰华丽,却个个忧郁哀怨,神情并不快乐。听起来颇有点像现在的穿越剧,无论穿越回什么朝代,都有—颗现代人的心,至于是否履职,则另当别论。

  晋祠为什么要铸造铁人

  晋祠为什么铸铁人,《晋祠志》中有不同的说法:一曰为祈求风调雨顺,因为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二曰当地百姓为预防水患,祈求村庄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镇水;三曰当时祠里僧人念自己年龄渐老,希望献上铁人永充供养。因为赵光义毁了晋阳城,晋祠当地的百姓则演绎成后两种说法:一是宋廷无能,幽云十六州久不能收回,百姓对朝廷失望至极,于是铸铁人以卫家乡,二是靖康之变后,晋阳被金人所占,金兵为庆祝胜利在此铸金人台。从铁人铸造的时间来说,后两种说法显然不成立,但却反映了民心向背。

  晋祠究竟始建于何时

  有人说晋祠始建于西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也有人说始建于北魏,但现在都已无从稽考,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源,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可见晋祠在北魏时期,祠、堂、飞梁都已具备了。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1500多年了。

  岁月漫长,晋祠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据史料记载,最早进行修建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其在天保年间(550~559),“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自(高)洋以下皆云集在晋祠修缮飞梁、难老泉亭、善利泉亭、读书台、望川亭、清华堂、雨花寺”。

  晋祠为什么坐西朝东

  晋祠位于太原西山的悬瓮山下。悬瓮山是上古之山,《山海经》云:“县雍之山……晋水出焉……其中多鮆鱼,其状如鲦而赤鳞,其音为叱,食之不骄。”说晋水源头的涌突倾泻之势如立瓮倒悬,水中有鮆鱼,有红色的鳞片,游得快如闪电。

  中国古代东向为尊,春秋时期各国的都城大多都是坐西朝东,以东门为正门,王城(宫)都处于整个都城的西南角,不仅如此,这种风俗还体现在居室中、宴会上。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先后采用,甚至沿袭至秦都咸阳、西汉都城长安,原因是远古时代,人们崇拜太阳,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神为太阳神,所以朝日为尊。晋祠圣母殿正是顺着山水走向背山面水,坐西朝东。

  唐人的宗祠里为什么住着这么多神

  晋祠是叔虞后人为祭祀开国先祖所建,但除中轴线上外,其北部却是以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玉皇阁为核心的道教建筑群,南部则是以三圣祠、晋溪书院、王氏宗祠为核心的儒家建筑群,明明是一个家族宗祠,为什么有这么多神仙捧场栖居?

  据说晋祠能有现在的规模,也是拜赵光义所赐,他当年重修晋祠,增修了不少宫殿,请了不少的神仙,既为了护佑自己的江山与当地的百姓,更是为了“龙多不下雨、老婆多了不做饭”的制衡。难怪当年梁思成夫妇说:“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映流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众神栖居在华丽的皇家园林之间,奢靡享受一番,或许就消磨了武人的斗志。

  为什么晋祠只有唐碑,宋碑去哪儿了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重修晋祠后,效仿唐太宗李世民立碑的做法,也立了一通石碑,尺寸形制几乎和唐碑无异,谓之为“太平兴国碑”。结果碑立后,经常有人暗中敲剥宋碑字迹,天长日久竟不着一字。乾隆年晋阳士族乡绅杨二酉退职之后,见唐碑字迹漶散,欲摹构复制唐《晋祠铭》,一时找不到同样大小的碑料,看到太平兴国碑字迹剥落残缺,形同废石,故而磨平宋碑摹构唐碑。从此晋祠里再无宋碑。

  (本版图文由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