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方便生活 居民欢迎 社区各出巧招管理电动自行车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李涛 文/摄 2024年04月16日 07:04

和泽苑社区、小区物管会为电动自行车贴上“识别码”。
玉园南社区在小区成立“睦邻管家”服务队。
河南街社区联合小区物业,新建了足够的车棚和充电桩。
扫码看视频

  快捷、低碳,电动自行车成为许多市民“绿色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违规停放、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任性行为,给周围人的生活、出行带来困扰,且暗藏安全隐患,甚至引发火灾。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社区在加大电动自行车管理力度的同时,也摸索出不少实用的方法,效果挺不错。

  充电桩“管够”

  骑行回来,径直停车入棚,扫码充电。一系列操作,家住望景苑小区5号楼的杨女士早已轻车熟路。1元钱可充电4个小时,价格实惠。

  曾经,“飞线”充电、拎着电瓶进楼入户等情况,在这个小区也很常见。网格员屡次劝说,收效甚微。说到底,小区千余户居民,大部分家里有电动自行车,但车棚、充电插口少,因此难以杜绝这些情况。

  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南寒街道河南街社区联合小区物业,从增设车棚、充电设备入手,去年年底“一口气”新建了3个室外车棚,并对原有的1个车棚升级改造。至此,4个车棚都配有充电桩,可同时满足316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充满电后,电源会自动断电。而且,车棚均安装了喷淋设备或干粉灭火设备,还有监控。一旦发生起火意外,可以及时处置。在此基础上,社区连续宣传引导,“守规矩”的电动自行车明显多了。

  “充电、停车有了足够的地儿,悬在墙外的‘飞线’一天比一天少,楼里的车子也出来了。”负责该小区的网格员安红卫、杨亚虹对于前后变化,感触颇深。她们表示,现在大部分居民都养成了规范停车、充电的好习惯,不用社区督促都很自觉。偶尔有外面的人进来,停放不合适,马上有居民上前劝阻。

  佩戴“识别码”

  在海唐居业100城小区的停车区,停着百余辆带有红色标牌的电动自行车。标牌上写有号码,与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台账相对应。哪辆车乱停放或违规充电,哪辆车是外来的,能第一时间识别,迅速联系到车主。

  之前,楼道里的电动自行车挺多,还有不少废弃车,导致过道狭窄。为这事,常有邻居发生口角。和泽苑社区网格员路艳琼在该小区巡查中,见到不规矩的车子,在业主群提醒,却没人回应。她喊来物管会的工作人员,才辗转找到车主。这样管理,难度很大。

  社区尝试新办法,联合小区物管会,对电动自行车实行台账化管理。首先,网格员、志愿者来了一次全面摸底。谁家有几辆车、啥牌子、车牌号,以及车主的联系方式都登记在册,由物管会保管。其次,订制了标牌,一车一码,固定在车头。这样,哪辆车“不自觉”,网格员或物管会人员可第一时间联系车主,点对点劝导。对于外卖、快递、走亲访友的外来车,会提供一个蓝色临时停车牌,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试行1周,楼道里的电动自行车少了一大半。半个月后,推车进楼的情况基本杜绝。居民陈女士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好,停车秩序越来越好,邻里关系也融洽不少。”

  “服务队”巡查

  “电动自行车安全不可轻视,咱一定多提醒身边人,车子别推进楼道,电池也不能带回家充电。”玉门花园A区17号楼的楼栋长张国栋和网格员张婷玉组成了一支服务小队,每天早晚两次,他们都会在楼栋周围、楼道内走一遍,及时劝阻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或“飞线”充电等行为。

  玉园南社区今年在所辖的3个住宅小区内,均成立了这样的“睦邻管家”服务队,由物业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楼栋长组成,分片包干,紧盯电动自行车安全。“阿姨,这样充电很危险的,麻烦您把线收起来。”网格员张婷玉说,一遍巡查结束,能够做到“动态清零”,大家都挺配合。在服务队的反复提醒下,居民们不再心存侥幸,都能自觉规范停车或充电。而且,不少居民成了义务“监督员”,见到不规矩的行为,会及时劝阻。

  电动自行车“规矩”了,居民感受到不少好处。车子不再随意停,大伙的活动空间变大了。因充电、停车引起的邻里纠纷少了,还杜绝了安全隐患。该小区还设立了“电动车台账”,将园区业主的电动自行车记录在册,每季度组织开展对业主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器等的检查,通过专业维修人员开展电动自行车检查,对于隐患电动自行车与业主沟通整改,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

  安装“智慧眼”

  “为了保护你和他人的安全,电瓶车禁止入内……”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轿厢内立刻响起了语音提示和“滴滴滴”警报声。按下楼层按钮和关门键后,电梯门不会关闭,电梯也不会上下运行。直到电动自行车被推出,电梯才恢复正常运行。

  摄像头是怎样“看”到电动自行车的?物业人员解释:“一旦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摄像头就会检测到,把信号传输给电梯控制系统,声光报警设备迅速响应,同时电梯切换到暂停模式,直至电动自行车离开。”

  在华峪南区A区,8栋高层住宅的22部电梯,均安装了这样的“智能阻车系统”。用技术手段,将违规的电动自行车“拒之楼外”。此前,总有个别居民推车进电梯。同坐电梯的人碍于面子,只能委婉提醒,收效甚微。有时,因此闹出邻里矛盾。小井峪社区网格员韩文璇巡查时,常见到此类情形,当时劝阻了,却治标不治本。

  于是,社区协调物业,给电梯配备新设备,杜绝了这种情况。“看过新闻,外地发生过电动自行车在楼道或电梯起火,看得我挺担心。现在多好,隐患消除,住着更安心了。”居民胡大娘说。

  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还有不少“破题”方法,各有成效。很多居民感觉到,在政府监管部门、居民、社区和居民协同发力下,电动自行车更守规矩了。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