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街谈巷议

后园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车前子 2023年09月05日 18:09

  我有座不小的后园,这是许多朋友所羡慕的。夏秋之际,常有一只壁虎光临墙壁,暗绿色的,仿佛才出土的玉如意。壁虎又叫守宫,据说同朱砂磨合为尘,点在女子脐边,能守得住贞节,而我的后园空荡荡,即使房间里也没啥财产,没什么需要守的。

  翻看中国传统绘画册集——几乎看不到有关描述后园的作品。或者大而言之为庭院。这在日本的绘画中却是常见。马远或沈周的山水中,往往只能发现一所或两所房子。它没有围墙。庭院是四堵墙里的沙漏。这一所两所房子,与湖光与山色融为一体,若隐若现的,以太古为后园了。一个古人同自然交流,在这其间,已物我两忘。西方美术史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认为是中国人探索“道”的精神工具。仿佛只是哲学的符号。比较而言,山水画在传统绘画中是绘画性最强的一门,中国的绘画,特别是在宋元之后,的确成了符号,但也是非哲学的。它是艺术符号,如四王山水。技巧剥夺了造化。它也是心灵符号,这在青藤的花鸟作品中我们能感到情感突破了技法。我想我们的传统从没把艺术靠拢哲学,而哲学倒常常艺术化。我以为我们的古人具有十分强烈的“现代性”,为生存所困扰、焦虑,但又从没被逼上过绝境。这要感谢我们的艺术符号是比较简单的——而作为心灵符号来关照的话,又是如此的复杂。这样,既给了我们的古人有松一口气的机会,又有保持神性和自尊的场合:一座水墨的后园,他们能较为轻易地经营。

  在后园,种下丹竹,种下青蕉,雨声大了,风声大了,它们也大了。

  就像齐白石通过透明状的虾体和流动的虾须,传达水态,在传统的人物画与花鸟画中,我们从几个人与几枝花上,也能看到一个不呈现而呈现的后园。这不是含蓄,含蓄中西方皆有。而“不呈现而呈现”,却是我们艺术中一个说之不尽又难以言说的话题。唯有多读大师的绘画才能体悟。那丰颊肥腕的捣练女子,那削肩瘦腰的徐行女子……在我们的后园里展开素练,或走向那一株辛夷。她们的身姿如风吹过的水面。后园在她们的一挽袖一抬手时呈现了出来。后园,不就是天堂?它是一方远离滚滚红尘的净土,也是莫大的安慰。那一树藤萝,那一枝玉簪花……也在我们的后园或披离或独立了。绘画史上的“折枝花卉”,这枝就折于不呈现而呈现的后园之中。它源于光景流连的理想,也可以说是非哲学的理想生存状态,有许多感性。藤萝上的新月,如一把柄,我们拉开隐秘的抽屉。

  后园,就是抽屉。就是隐秘的抽屉。

  所以我们的“界画”能表现出亭台楼阁和海上三山,却很难呈现出一座简朴的后园。与生存有关的话题,一经说出,就是题外话了。

(责编: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