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合肥、访西安,看到差距,深感责任如山!”晋源区委书记张农寿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赴合肥和西安考察,思考颇多。汲取合肥和西安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晋源区将继续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并将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吸引多方投资打造“基金丛林”,并持续深化文旅领域改革,强化领导干部转型发展能力建设,积极将“启示”转化为有效实践。
启示一:培育良好创新生态。以科研实力助力发展,合肥着眼长远、系统谋划,发挥中科大等科研院所集聚效应,共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滨湖科学城,塑造出“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并入选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近10年,合肥的科技投入占比由4%增至17.8%。如今,高新产业贡献率超过80%,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凸显。
晋源区从中得到启示: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持续推进科技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创资源布局,创建国家区域科创中心。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规划为先、产业为要、创新为上,以打造晋阳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为牵引,做好沿湖科创文章,建设环湖产业带,打造创新试验场;发挥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带动集聚效应,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与综改区、清徐经开区对接,推动区区合作、共建共享;吸引高水平研发机构入驻,打造“科技范”园区。
启示二:夯实转型发展基础。18年前,虽然太原、合肥GDP总量相近,但太原一直高于合肥。当年,合肥确立了工业立市方针,重点发展汽车、家电等制造业,经济开始大幅跃升。此后,聚焦国家战略和市场风口,合肥紧盯转型升级不动摇,推动战新产业跨越发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这一做法启示到:任何时候都要紧抓第一要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对晋源区来讲,就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两区三板块”。以长风商务区——晋阳湖为主轴,打造高端商业走廊,强化经济集聚功能,将该片区建成引领太原、辐射全省、吸引京津冀的区域消费中心。同时,建好姚村产业园区,打造南部新兴制造业发展板块,与晋阳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呼应,形成北研南造产业链互补格局。
启示三: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近年来,合肥科学研判市场,找准产业方向,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投基金,大手笔投资战新产业,通过项目孵化,带动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后期再将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继续投向下个产业,实现保值增值和良性循环。
这一做法得到的启示是:要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地结合,依托国资平台,吸引民间投资,打造“基金丛林”,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增机制。晋源区将提升区属平台投融资能力,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以投促引,推动项目落地。以合肥“四线并进”模式跟进项目,确保科学决策、风险可控。
启示四:破解文旅发展难题。西安设立曲江新区,赋予市级管理权限,鼓励先行先试。曲江新区成立以来,深耕文旅产业,形成“文化+旅游+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全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军和示范者。
西安深化文旅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启示:要立长远、谋大局,深化文旅领域改革,直面矛盾、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晋源区将发挥文旅资源富集优势,尽快启动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博物馆建设,以晋祠天龙山5A级景区创建为契机,破解“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题,整合市属、区属旅游资源,用好市场机制,完善要素体系,连片打造提升,构建大旅游、大景区发展格局,同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省文化旅游集散地。
启示五:营造浓厚干事氛围。合肥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党员干部保持昂扬的干事创业激情,认真对待产业发展中的每个“关键小事”。
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抓发展要把人作为最强资本,强化领导干部转型发展能力建设,培养更多做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晋源区要培养一批讲政治、懂经济、敢担当的领导干部,鼓励解放思想、大胆试错,努力创造更多“晋源经验”,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太原篇章作出晋源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