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救”在身边 守护生命

——在太原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救命神器”AED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魏薇 通讯员 刘晓红 张梦 文/摄 2023年05月08日 09:10

图为万柏林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地矿社区居民进行急救培训。

图为公交车上配置的AED。

图为我市钟楼街的AED标识。

  5月8日是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5月8日至14日也是“红十字博爱周”,今年的主题是“生命教育,救在身边”。近年来,省市红十字会下大力气,在公共场所布局“救命神器”AED,再加上一次次科学有效的急救培训,AED在生死攸关之际屡屡建功。为了让设置在公共场所的AED发挥更多的能量,还需要不断扩大急救培训人群,加码AED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急救体系。

  爱心牵起晋陕缘

  “找到了,出手相助的热心女士看到消息,打来电话了……”近日,一通来自陕西渭南市的电话,让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十分欣喜,而这通电话也牵出了一段危难之中伸援手的救命之缘。

  今年1月底,市民王女士突然晕倒在我市一商场扶梯口,性命攸关,三名路人见状,迅速投入到抢救中,交替为她做心肺复苏。商场工作人员也取来设置在商场内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接力抢救……这感人一幕被商场的视频监控全程记录下来。最终在大家积极努力下,王女士逐步恢复意识和呼吸心跳,并被120送往医院进一步观察治疗,几位施救者也悄然离开……

  “医生说幸亏及时用了AED,再加上施救得当,才抢回了一条命。”事后,王女士的家人也十分感激。为了找到几位救人的无名英雄,省红十字会通过媒体平台将“寻人启事”扩散至全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4月初,参与抢救的梁倩女士从网上看到消息,特意打来电话。接通电话的那一刻,梁倩第一句话,便是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得知患者已恢复健康,她直说:“那就好,那就好。希望王女士身体健康,开心生活。”言语中流露着喜悦。

  原来,梁倩是陕西渭南市的一名老师。事发时,她与家人来太原旅游,想不到遇到了紧急情况。“我学习过一些急救技能,来不及思考就上去救人了。看到120专业人员到了,我们也就放心离开了。”梁倩回忆着当时的情况,“这也算是一段特别的缘分。”

  而在梁倩出手救人的同一个月,我市迎泽区老军营小区第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也成功使用AED抢救了一名62岁的大爷,再次避免了悲剧发生。

  我省AED布局加码

  AED的全称是自动体外除颤器,俗称“救命神器”。据省红十字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省从2020年以来,在全省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已连续4年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我前几天在钟楼街见过这个标识。”“哪用那么费劲,地铁站里头就摆着呢!一个高高扁扁的盒子,上面还有红十字会的标记。”“我在公交车上也见过。”……连日来,记者在省城街头走访,发现许多公共场所已配置AED急救设备。然而,对于AED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不少市民还缺乏深入了解。得知AED设备可以用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多数受访市民表现出很高的学习意愿。

  在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达50万人,但能够抢救存活的患者还不到1%,其中70%至80%的心脏骤停急症发生在家庭、工作单位、出行途中或社区等医院以外的场所。能够在早期识别、启动急救系统,并及早实施心肺复苏,是提升患者拯救成功率的关键手段。

  省红十字会作为这项民生实事的牵头单位,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投放1823台AED,集中在学校、景区、社区、交通枢纽、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目前已实现全省机场、地铁站点、高铁站点、高校、5A级景区的AED全覆盖,并率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投放。

  为了能让AED“动”起来,随时随地发挥作用,我省还创新性地在太原市部分公交枢纽和“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号”特色公交线路投放了AED,打造“移动急救站”和“流动宣传点”,让AED真正能用起来。

  今年,全省红十字系统继续扎实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1000台AED的工作任务,同步培训5万名熟练操作AED等急救技能的红十字救护员,为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现场救护提供安全保障。

  为方便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离自己最近的AED,相关部门还上线了“AED设备导航”微信小程序,进入小程序,可快速查找附近AED设备的位置。记者随机使用小程序找到了离自己约550米的AED设备,是在附近的一所中学内,手机页面显示着详细地址、设备状态为“正常”,根据导航还可快速到达相应位置,十分方便。

  急救培训受欢迎

  5月5日上午,在和平公园内,万柏林区红十字会与地矿社区组织的急救培训,吸引了公园内不少晨练的市民“围观”。

  “心肺复苏一定要按到位,按压时手臂不能弯曲,用掌根下压……”“千万别以为这个动作简单,您上手试试就知道了,很费体力的”……万柏林区红十字会的老师“手把手”指导居民在模拟人上实操。

  “别小瞧这个盒子,有了它,抢救成功的几率就能大幅提高,大家一定要会用。”培训当天,老师拿出AED设备,并教大家根据语音提示,学习操作。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急救培训特别实用,遇到突发情况也能冷静应对。为了记住操作要领,一旁还有居民直接用手机记录下来,方便随时学习。

  为有效提高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覆盖率及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我市积极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的“五进”活动。三年来,全市共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30.59万人次。市红十字会已在市内文体商业场馆,社区卫生服务站、党群、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机构,高中、高职高专、普通高校等学校,完成485个配置单位(点)的540台AED的配置任务,并同步为相关场所人员进行以16学时理论实操训练考核为主的红十字救护员取证培训,培训人数达3.27万人。

  今年,我市重点在初中学校、社区、集中办公区、文体场所及大型商超等196个配置单位(点)配置196台AED,并同步完成红十字救护员取证培训1.2万人,并将急救培训拓宽到公安、交通、消防、安保、军营、环卫、快递等领域。目前,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已全面开展培训,完成全部配置单位选点工作。

  织牢织密急救网

  可喜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公共场所,一些私家车辆上,车主主动配置了AED,并张贴相关标识,方便意外时可紧急求助。这也说明,市民逐步认识到AED的作用。

  触手可及的AED配置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改变公众的急救理念,让民众熟练掌握急救知识技能,敢于出手急救,更敢于使用AED救人。目前,各级红十字会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培训班,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等推广应急救护知识和AED设备的使用,愿意接受培训的公众越来越多,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的安全意识在不断提升。但总体来讲,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距离“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还有一定的距离。

  有急救专家指出,除了依靠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和一些社会团体来做科普之外,政府和全社会都应共同推进急救常识的普及。同时,也希望能将急救纳入高中、大学的课程培训,提高年轻人的自救互救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可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更符合年龄特点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意外发生。

  除了补齐急救知识的“短板”,让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也是需要提升的地方。我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不少受访市民表示,就算不用承担民事责任,现实中如因救助不当造成损害,也可能要承受来自遇难者家属和舆论的指责。我们希望,除了完善立法保护施救者权益外,也建议设立相关奖励机制,在适当情况下奖励施救者,有助于培养全民主动的互助意识,把急救网织得更牢更密。

(责编: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