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保障少年儿童的基本权益和福利是全社会的责任。
回望近年来我市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可以欣慰地看到,民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把握职能定位,聚焦薄弱环节,推动重点工作,解决难点问题,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得有力度,更有温度。成绩显示: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下达孤儿保障经费3900余万元,困境儿童实现应保尽保,投资2.4亿元建成的市儿童福利院保障条件达到全国一流。
儿童福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强儿童福利保障政策顶层设计,形成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合力。市民政局在儿童福利保障领域不断完善有关政策和机制,合理调整保障标准,努力提升保障水平,及时扩大完善保障体系,应用互联网为全市受保障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加强信息比对和数据共享,做到儿童福利保障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随着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儿童福利工作格局日益完善,源源不断的温暖和关心送到了更多有需要的少年儿童身边。市、县两级的未保工作委员会均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统筹工作;乡、村全面建立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队伍,在全市形成了政策有人宣传、信息有人排查、突发状况有人报告、困境儿童有人关爱的良好态势。
自2019年1月1日起,全市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1000元调整到1500元,社会散居孤儿从每人每月700元调整到1000元,养育标准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2020年1月1日,我市全面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这项制度将事实无人照护的儿童也纳入保障体系,填补了我市儿童福利制度的一项空白,提升了社会救助覆盖面。经过市、县、乡、村全面排查,29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获得每人每月1000元的救助。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保障金230余万元。
儿童关爱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新概念提出,传统儿童福利工作的外延大大拓宽。市民政局聚焦儿童现实需要,凝聚部门合力,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切实的关爱和保障。
据了解,我市现有生活困境儿童5201人、自身困境2463人、监护困境儿童837人,已全部纳入城乡低保救助体系、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体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体系中,实现了全面保障。
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制度,留守儿童信息全部录入民政部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网,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风险评估、分类保障。
11月19日,太原未成年人保护LOGO和吉祥物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为全市未成年人代言、发声、护航。为了给未成年人创建一个安全无忧、快乐周全、免遭伤害的成长环境, 2021年,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变更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关爱保护触角由流浪未成年人向全社会所有未成年人延伸覆盖。
在新改建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靓丽的墙绘、贴心的防撞泡沫板打造出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工作人员介绍,保护中心在为受助未成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基础上,还编写了专门教材,联络社会力量和志愿服务,为适学儿童开展集学习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于一体的“替代教育”,同时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行为规范辅导。中心工作人员还深入学校、社区、单位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100余场,努力提升全社会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
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更加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不再仅限于吃饱穿暖这些最基本生活需求。享受同等教育水平、得到有效医疗康复、感受正常家庭温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面对现代社会环境给儿童福利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市民政局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新建的太原市儿童福利院,占地面积81亩,设有床位1000张。为了让这里的孩子最终能够回归社会,福利院不断创新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提供“养、治、教、康、安”全方位的救助。
在福利院大门口,一眼便能看到标识醒目的“婴儿安全屋”。安全屋内婴儿床、恒温箱、空调红外线延迟报警装置等设施一应俱全,有效保护了弃婴的生存权和人格尊严。据了解,安全屋自2013年运行以来,接收的410名弃婴未发生一例意外死亡。
任福龙夫妇是福利院的一对“临时父母”。为了让有机会寄养的孩子提前适应家庭生活,福利院设立居家养育模式,招募“临时父母”和孩子们组成“模拟家庭”共同生活。福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家庭寄养、社区居家养育、小家庭养育的孩子占到福利院儿童总数的67%,孩子们都很依恋这种“自由且有爱”的家庭氛围。
开办在福利院内的太原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为那些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严重残疾儿童圆了上学梦。学校共有16个班,目前有170余名在校学生和180余名送教上门学生,设有学前早期康复干预、九年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一套完整特殊教育体系,“这些儿童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要给他们一个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负责人介绍。
福利院的康复科里,党世英正在为一名脑瘫孤残儿童做康复按摩。这个患有痉挛型脑瘫的孩子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自小喜欢绘画,福利院特意在康复科的墙上为他开了一个小型画展。“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养育孤儿,而且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能回归社会的独立的人。”据了解,这里是国家民政部认定的“明天计划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自2008年以来,先后为500余名儿童进行康复治疗,那些原以为一生不能走路的脑瘫儿童,在康复师的悉心照料之下出现奇迹。
依托“明天计划”,福利院从2014年起累计为院内890名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实施手术矫治和康复,有379名残疾孤儿康复后被收养。
让孩子们回归家庭,是最健康的回归社会的形式。市儿童福利院严格按照依法依规的收养手续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选择健康家庭环境,搭建回归社会的第一个平台,自2004年以来,共有948名孩子回归家庭得到永久性安置。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关爱事业
推进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市民政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引领和培育了一批具有专业性和影响力的儿童服务类项目示范品牌,在全社会形成家庭、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合力。
“太原音乐广播·小桔灯公益联盟”为困境留守儿童送去了主持人、美术等公益教育资源;迎泽区青少年项目社工为辖区的青少年组织各类活动,提高面对困境的抗逆力;阳曲县“七色花儿童之家”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心理方面的帮助,累计整合物资20余万元。截至目前,市社工服务中心共联合志愿者2600余人次,累计为我市困境留守儿童提供志愿服务5000余小时;“星辰计划”项目在小店区、迎泽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等地先后建立6个社工示范服务点,为困境儿童和家庭开展心理评估测评、个案一对一服务、探访慰问等千余人次……
源源不尽的爱心和责任,等待在未来的路上,呵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短评
角落的花朵更需要关爱
困境儿童是3亿多“未来”和“希望”中绝不能被忽视的群体。这些生长在角落的花朵,享有同样的权益和尊严,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爱。
近年来,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总体要求,积极拓展儿童福利保障外延,为这项事业增添了许多温暖的细节:“临时父母”为孤儿营造的家庭氛围,脑瘫患儿被呵护的绘画梦想,为孤残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促进困难儿童身心健康的行列之中……
儿童福利事业不仅仅需要生活上的兜底保障。让困难儿童能和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回归社会,共享盛世荣光,才是这项事业最有温度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