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去哪儿看太原的时尚潮流?当然是钟楼街。这条千年商业街穿过岁月,重新归来,它所记录的穿衣打扮、潮起潮落,构成了太原人生命里一段段的美好时光。

家住钟楼街的张菱记忆中,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买布料时候要用。“每逢过年,妈妈会为我做一套中式棉袄罩衫,领子是中式立领,袖子是上的,西式的。那时候也就过年穿件新衣服。有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得太真实了。一件衣服几个孩子穿,在那个年代这是很正常的事,家家如此,大点的孩子穿小了,小点的就接着穿,直到衣服再也没人能穿,还要裁裁剪剪做点儿别的小东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装特别具有革命气息,军装在各行各业,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盛行。当时全国上下衣服颜色大多为“一片蓝”“一片灰”,绿军装在人群中非常抢眼。李勇说,“头戴军帽,身着军装,腰扎皮带,脚蹬解放鞋,浑身散发着革命气质的你就是整条街最时尚的仔。那时候成衣市场不发达,也买不起,做衣服、织毛衣是女性的必备技能,找对象时候首先要看她会不会织毛衣。”

智勇琦回忆说,“我和姐姐比较爱美,源于我们有个爱美的妈妈。有一回妈妈带我去逛钟楼街,望着一处门店说,‘这儿有布拉吉啦,15元一条’。这条裙子是给大孩子设计的,当时我个子不够高,可还是喜欢得不得了。那时妈妈月工资30多元吧,还是花一半工资买给了我。”“妈妈的眼光非常独特超前,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我妈给我在钟楼街一个小铺里买了件衣服,天蓝色条绒。穿着去上学,学校的朱老师说,下周一你来时,把衣服洗干净带来。没过多久,我发现我们十二中的女生校服,就是以我的这件条绒衣服为样板做的,一模一样。”
“裤子折成明显‘两条道’,称作‘火车道’,时髦极了。用盛热水的茶缸子烫出这个道道,晚上睡觉时候压在铺盖底下。这两条道道就是那个时候精神气质的一个体现。上世纪80年代,我穿过喇叭裤,朋友开羊毛衫专卖店,我们可买了不少羊毛衫。”陈小平说,“后来才有了时装这个概念。除了款式,衣服的品牌、质感、面料等也逐渐成为购买衣服的选择标准。衣服成了自身气质、品位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上世纪90年代,突出个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新时期。“大家开始以个人喜好扮美自己。至于21世纪的现在,时尚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李世璇说。
服装,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钟楼街上,人来人往,他们的衣着变化,承载着老百姓难忘的回忆,是一幅幅描摹在人们身上的生动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