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想通过寻访“子辉”家书中提到的战友朱辉,而得到“子辉”的线索,8月24日一大早,作者与市收藏艺术家协会的几位藏家,一道驱车赶往长治市。因为,朱辉是长治黎城人。
一到长治,我们便直奔为我们提供线索的长治市革命文物收藏协会收藏家杨宏伟的红色收藏室。杨宏伟从抽屉中拿出他珍藏的《二野劲旅》《长治革命老区》《百名英雄》等书籍,向我们讲解了他在这些书中寻找朱辉事迹的情况。
我们看到,在涉及到朱辉的章节中,老杨都用红笔做了标注,而且在相关书页中还专门夹上白纸条以方便查找。

图为藏家们在朱辉烈士墓前查看碑文,右一为朱辉的侄儿王苏录。
老杨告诉我们,通过这些书,朱辉的事迹找到不少,但却没有一点“子辉”的信息。看来,我们还得去朱辉的家乡长治市黎城县碰碰运气。
在杨宏伟及其他几位当地藏家的陪同下,我们来不及休息,便急匆匆地赶往黎城。
到达黎城后,老杨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当地的“文化名人”王苏陵。他今年刚刚退休,现在还担任着黎城县文化研究会会长。在上党战役指挥部遗址纪念馆,王苏陵接待了我们。一见面,王苏陵便直奔主题向我们介绍了他了解到的情况:朱辉是黎城县黎侯镇土岭村人(现属黎侯镇南关社区),原名王三芳,学名王志清,生于1920年。1946年9月5日,大杨湖战斗打响,时任二野三纵18旅一营教导员的朱辉带领突击队,冲过密布的暗堡,扑到敌军据守的大院,不幸倒在敌人密集的火网中,牺牲时年仅26岁。
王苏陵一边向我们介绍,一边带我们参观了上党战役指挥部遗址纪念馆中朱辉烈士的陈列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朱辉烈士的遗像。

图为藏家们在朱辉旧居前研读刊登有朱辉英雄事迹的1946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王苏陵告诉我们,朱辉的墓就在村里,朱辉的侄儿还居住在旧居中。但遗憾的是,想通过朱辉找到“子辉”应该是不可能了,因为在我们来黎城之前,王苏陵已经与远在郑州的朱辉的侄女王淑敏联系过,她是朱辉后人中了解家族历史最多的人,但老人今年已80多岁,而且身体不好,目前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虽然寻找“子辉”的线索断了,但是朱辉烈士的墓和朱辉的后人,我们是一定要去拜访的。
土岭村就在县城南边,驱车不到10分钟我们就来到了这里。由朱辉的侄儿王苏录引导,在村外的一片玉米地里,我们找到了朱辉烈士的墓。墓地已经完全被一人多高的玉米所覆盖,拔开玉米丛,一块墓碑显露出来。
据了解,这块墓碑是2000年重新设立的,碑上的字凑近仔细辨认才能看得清楚:革命英烈朱辉同志之墓。在碑两侧还刻着“解放祖国立大功,英雄永垂千古名”。墓碑背面刻有朱辉烈士的生平简介。

朱辉烈士像
王苏录告诉我们,他是在三叔朱辉牺牲后过了10年才出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后来大伯、姑父、姐姐讲给他听的。三叔的墓是1950年由大伯和姑父从山东大杨湖迁过来的。在大杨湖,许多人都知道朱辉这位英雄的名字和事迹。
从烈士墓地返回,我们来到了王苏录的家中。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珍藏的几件宝贝:一张1946年9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面有报道朱辉英雄事迹的文章—— 《大杨湖歼灭战》;一份当年用钢笔抄录的朱辉烈士的生平简介;一张1950年朱辉追悼会后,乡村干部与亲属的合影照片。老人还告诉我们:“三叔的遗物还有一把哨子、一支钢笔,都保存在家住郑州的姐姐王淑敏那里。”老人还给我们看了几年前他去郑州与姐姐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中的一大家人是那么的快乐幸福。
朱辉找到了,但“子辉”的线索仍然一片迷茫。我们还能找到“子辉”吗?
作者手记
寻访“子辉”的线索中断了,《子辉家书》系列报道也将因此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寻找“子辉”的步伐不会停歇。
自8月12日本报第一篇报道发出后,这半个多月来,“子辉”的线索一直是若隐若现,我们也一直是在希望与失望中辛苦而快乐地寻找着。
为什么要寻找“子辉”?这样做有意义吗?在采访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出现。我们也经常这样自问。但是每当重读“子辉”家书时,心头总有一份令人难以平静的感动;每次采访时,那一个个虽然久远但依旧鲜活的人和事背后跳动着的火焰,都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这样做值得!我们一定要把“子辉”这样的“火种”接过来,传下去!这也应该是70多年前“子辉”交给我们这些后人的任务吧。
其实,寻找“子辉”并非是一定要找到“子辉”这个人。因为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子辉”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战士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精神与品质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不管写家书的“子辉”能不能找到,“子辉”的事迹和精神都一定会被后人铭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