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前,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着各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由于所处地理条件不同、气候不同,物产各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族群,由于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生产力发展较快,文明程度较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华夏族群。但是,在其周边地区,还生活着许多其他的族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蛮、夷、戎、狄等。同时,不同族群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在不同的地区生存,往往是错杂交叉,表现出地域上的复杂性。
以周人而言,其先祖后稷本来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汾河领域,从事农业生产,且世为农官,极受重用。但是后来迁徙至更北的地区,所谓“自窜于戎狄之间”,与戎狄杂居,开始从事游牧。这一时期,周人不再被视为华夏族群,成为“异族”。但是,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迁至关中渭水流域,伐木劈土,继续从事农耕,重返华夏。同时,他们与周边的其他族群如北狄獯粥、犬戎昆夷等发生冲突,相互攻守,终于发展壮大,克商而兴,成为华夏正统。从周人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一是这些族群可能不一定是固定的,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如周本为华夏,但因地处北偏,被视为戎狄。虽为“戎狄”,却又回归华夏。是不是属于华夏,不是看某一族群的出身,而是看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相应的文化。二是华夏族群与其他族群之间往往是相邻错杂而居的。不同族群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地域界限。他们很可能就是邻居。在偏北的地区,可能生活着獯粥这样的“异族”,但也生活着周人这样的本来的“华夏”。在关中平原,可能生活着从事农耕的周人,但也与昆夷等相邻相间。三是那些“非华夏”的族群,是不是曾经属于华夏,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匈奴,可能就是獯粥的后人。但是匈奴认为自己是夏后氏之苗裔。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似乎应该判定獯粥至少曾经是华夏之民。
西周立朝,这种民族形态的复杂性仍然存在,但是随着周之国势的变化,发生了改变。这就出现了大融合。首先是曾经属于华夏,后被视为蛮夷的族群被重新视为华夏。除前面所说的周外,如楚,其先祖为黄帝之孙、颛顼帝高阳氏,为华夏之后裔。直至商朝末年,楚之鬻熊曾为周文王非常信任的重臣。其曾孙熊绎被封于楚荆。楚君熊渠曾扬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不仅自认为蛮夷,且就规章礼制等言,也不承认、不认同华夏。但是,随着楚国国力的增强,与中原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楚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礼制等诸多方面采用中原模式,终于称霸一方,成为左右周王室的重要力量。楚也不再自认或被认为是蛮夷,重新成为华夏族群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有类似情况的如秦、吴、越等皆如此。
其次是曾经被视为非华夏的“异族”被华夏所同化,成为华夏的组成部分。如周立,封周召公于戎狄居住的地区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并建立了北燕国。这一带原本为商时各方国。这些方国并不是商人,而是从属于商,或者说接受商统治的戎狄之人,如肃慎。他们在召公的统领下,逐渐接受华夏文化,成为华夏之人。
再次是通过战争征服非华夏族群,使之归顺华夏。如周宣王曾对严允、西戎、徐戎等发动战争,使这些族群归顺周王朝,逐渐演化为华夏之人。其它诸侯国也征战周边实力较弱的国家,灭其国而收其民,使这些民众归顺华夏。总而言之,在周时,出现了一次极为普遍的民族融合潮流。尽管这一潮流并没有把所有的不同民族演变为同一民族,但却促进了各民族对华夏族群、华夏文化的认同,奠定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价值上的求同品格。
在这一潮流中,山西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后改为晋。无论唐晋,均有屏障高原戎狄族群,护卫周室的战略作用。事实上晋地虽然地理条件优越,政治环境却比较复杂。一方面是商时晋地诸方国,虽然有许多与商的关系比较差,但无疑也有许多与商保持了比较紧密的关系。商亡,这些方国的态度如何,需要有周室信任的人来统领。另一方面是晋地地势复杂多样。在广大的山区如吕梁山脉、太行山脉等处仍然生活着许多戎狄族群。如在今晋东南一带就有赤狄,在晋西南有戎族,在晋北有犬戎,以及林胡、东胡、娄烦等。这些族群与晋地的华夏族群错杂交叉,互有间杂,往来亦很密切。《左传》就记有“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如晋献公,一方面兼并戎狄之势力弱小者,一方面亦与戎狄交好。他四位姬妾均为戎狄之女。大戎狐姬生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骊戎女生奚齐,其妹生卓子。她们的亲戚也多在晋室为官。如狐姬之兄狐毛,以及狐偃,也就是子犯均任晋国之上卿或将军。晋文公亦娶狄女为妻。晋之名臣赵衰与狄女所生之子即后来在晋国任执政的赵盾。
晋在推进民族融合中多有突出的贡献。封国之初,即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其中许多戎狄族群在与晋的联系交往中被同化。晋惠公曾安置由秦迁入晋地的姜戎氏于晋南。姜戎氏参加了晋国的许多征战活动,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认同了华夏文化,终于融入华夏。晋悼公时,大臣魏绛力主和戎,陈述和戎之利。晋悼公派魏绛去实施。魏绛所到之处,均与戎狄签订盟约,双方和睦相处。不仅增强了晋国的影响力,而且极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戎”带来了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文化的认同。晋地用于农耕的土地得到了开辟,农业得到了发展。总之,周时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多民族族群于一体的民族形态,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多元一宗的民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