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9月,一件铜奔马从甘肃一座东汉墓出土,“马踏飞燕”举世闻名,成为汉代人勇武豪迈气概、昂扬向上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这匹铜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量足有7.15公斤,而飞马脚下的“龙雀”(有人认为是燕子,有人认为是鹰类)却巧妙成了整件雕塑的支点,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大概只有在天上才可以做这样的动作。
马的胸前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可见它的主人应该是冀县(今甘肃天水)人,而马肯定与墓主相关,或许正是以死者生前坐骑为原型,或者专为死者定制的“天马”。原文中记载的“牵马奴一人”,正是在提醒人们,跟这座雕塑配套的,应该还有一个人俑。
不过,天马在云间飞驰,还能脚踩龙雀,说明速度极快,那么这位牵马奴还能顺利牵引飞马,想来也不会是普通人。
而铜奔马被发掘出土后,它的价值一度没有被世人发现。真正让它举世闻名的,是郭沫若,他是铜奔马的伯乐。
1971年,郭沫若到西北地区访问时,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并且看到了这座铜奔马,他当时就觉得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他向当地的博物馆建议,希望能将这件文物送到北京去展览。
1983年,“铜奔马”的形象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同时,它也是丝绸之路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后来,“马踏飞燕”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文章活灵活现介绍了这座小型雕塑的外形样貌。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铜奔马的照片,都只有侧面,很难发现这匹神马的正面照,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就让我们揭晓一下它的正面形象,看完你就知道原因了。有网友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匹撒了欢的野马。马的正脸高度还原了急速奔跑中的马形象,表情失控,面部表情都有点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