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宏杰 摄
3月19日晋剧现代戏《迎新街》在山西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上演,该剧由二度梅获得者谢涛领衔主演,赵爱斌编剧,雷守正导演。这是谢涛铁三角团队编创的继《上马街》、《起凤街》之后太原社会风俗系列剧的第三部。该剧采用三一律的写作方式,一景到底,开场悬念设置,在现实平静生活的长流中,采用层层剥笋的方式,为观众展示了一位信仰坚定,为人民、为国、为党牺牲自己生命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王斌 摄
剧作采用倒叙方法。太原解放前,工人张大奎炸了阎锡山的西北实业公司,建国后五十年来,张大奎颇受指责批判。张大奎一直在寻找安排他炸工厂的李安民。五十年后,一位曾在西北实业公司工作过,后来在马来西亚经商的胡琳玉要投资他们的工厂,并借此机会来寻找自己的爱人江山的下落。通过介绍,张大奎是其中的知情人,于是胡董事长来到太原就住在了张大奎家。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经过一翻周章,真实的情况是张大奎受共产党员李安民的安排去假炸工厂,对炸药做了技术处理,并没有真正炸毁工厂,实际上是保护了工厂。而胡琳玉寻找的爱人江山,就是李安民,两个人寻找的人原是同一个。江山正是千千万为太原解放牺牲的地下党之一,后人应该铭记他们的功绩。

刘斌钰 摄
该剧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演绎,都是从日常故事中展开。然而这种平静实则来之不易,五十年前同一棵大槐树之下,老百姓过着的才是水深火热的生活。剧作开场,男主人公张大奎就处在一种寻找的状态,即使文革已过,他的生活早已脱离了因炸场名声所带来的迫害。然而他却从未放弃,每当有了太原解放烈士相关的新线索,他就会奋不顾身去寻找。戏中,烈士陵园又挖出一块太原解放的墓碑,张大奎不顾年老体迈立马要去拓碑一探究竟。对于张大奎而言,这种寻找早已超出了为自己洗清冤屈这样单纯的目的,即使有时候生活再次触痛他内心这片隐秘之痛。他要找的是一种信仰,一种为党为国不顾自己生命的信仰。剧作中张大奎也表示,相较于早已牺牲的李安民他已经多活了五十年,还有什么可抱怨。
戏中与张大奎相呼应的是大洋彼岸的胡琳玉,她是在等待——一位与自己结婚三天的丈夫。唐代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观众先是被胡琳玉与丈夫江山深深的真情所打动,五十年的离别,五十年的等待。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才慢慢意识到,这种等待不是单纯的爱情的等待,而是一种希望与信仰的象征。江山以自己的革命激情与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了胡琳玉,江山对于新社会与新生活的描述是胡琳玉艰苦海外创业精神的希望之光,像一座灯塔一般,照亮了她五十年来的生活之路。只等到大陆开放,她毫不犹豫返回故里,寻找江山,寻找心中的信仰,并且将自己毕生创业的商业财富留在祖国这片热土之上。虽然江山已不在,她却在这片热土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像“江山”一样的人。江山之于胡琳玉是至情的爱人,更是信仰的导师。

左宏杰 摄
刘勰有云:“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现场观众无疑不被戏中真情所感。然而,由情入理,对于这部剧而言,情是戏之表,信仰是戏之实,无论张大奎的寻找还是胡琳玉的等待,他们要找要等的其实都是自己的信仰。李安民是张大奎信仰的引路者,江山是胡琳玉信仰的引路者,合二为一,就是指两人都在青年时期受到过共产党的启蒙,这种启蒙是一种信仰的启蒙,所以两人一辈子的生活方式正是对这种信仰的践行,由此,该剧的大义已现。

李志强 摄
以谢涛领衔的铁三角创作团队合作默契,能够将表、编、导、音、舞、美各方面实现最好融合,以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精神为引导,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故事。整个剧目的呈现上都可谓可圈可点。首先,看戏看角,戏曲演员是戏曲意象的直接承载者。该剧当中,无论是谢涛扮演的胡琳玉还是梁忠威扮演的张大奎,都可谓深入人物,“才”、“慧”、“致”兼备。谢涛将胡琳玉之柔与坚表现的淋漓尽致,梁忠威将张大奎之屈与坚塑造的入目三分。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以“一颗菜”的精神为观众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太原街头风俗画卷。第二,编剧赵爱斌没有采取传统戏曲链条式的叙事方式,而是将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巧妙设置悬念,以张大奎与胡琳玉两条主线为叙事结构。剧目只为我们展示了胡琳玉与张大奎五十年后碰面的这一段时间的故事,可谓水面冰山。将五十年来的寻找与等待全部隐于冰山之下,当两条线索交汇,才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最后,剧目名字迎新街在烈士江山(李安民)的遗书中寻得,这是五十年前希望的美好寄托,在今天的舞台上得到了兑现,可谓点睛之笔。第三,雷守正导演是一位颇有自我美学追求的导演。该剧当中,雷导践行中国传统戏曲虚拟性与写意性美学追求的同时,遵循“三一律”的排演方式,一景到底。台上道具简约而不简单,颇具象征意义。上场口的老槐树从五十年前到五十年后见证了胡琳玉与江山的爱情,见证了张大奎的人生之路,也见证了新中国、新太原的发展。下场口的房门,也可看作下场口门,人物上场下场,搬演故事。除此之外,雷导对该剧的舞台气氛、节奏、调度都掌握合理,勘称是新融合语境下戏曲排演的典范。

最后,为该剧提一点建议,供主创团队参考。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做剧讲究“意”、“趣”、“神”、“色”,我认为《迎新街》在“意”、“神”、“色”方面都颇有造诣,唯独“趣”的层面表现不足,戏趣较为缺乏,可考虑进一步在严肃之余将太原老百姓生活之趣更生动地展现。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