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综合新闻

【老物件讲述百年辉煌】时间线|光阴百年(1)1921-1961

来源:太报全媒体 2021年02月18日 11:41

  【开栏语】

  藏过秘密文件的描花衣柜,打满补丁的襁褓衣,泛黄的高考成绩通知单,飘扬的拉丁舞裙……如果说历史可以触摸,那这些眼前的老物件无疑就是记忆的传递。百年太原,留下了许多饱含温度的见证。它们承载着旧时光,依附着时代的深刻印记,沉淀着寻常的生活情感,记录着光阴中的奋斗故事。2月18日起,太原日报社携手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推出“老物件讲述百年辉煌”大型融媒体专题。以物代史,邂逅这段百年奋斗历程的珍贵见证,追溯太原百年的峥嵘岁月,见证社会发展炽热的历程,诉说跨越时空的巨大社会变迁。

  今日推出:时间线|光阴百年(1)1921-1961

  【1920年代】

  这只皮箱长68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提手已缺失,搭扣也有缺损。打开箱子,底部有两个葫芦纹样,寓意多福多禄、平安昌盛。是魏巧华的祖父魏生馨、父亲魏增祥使用过的,这口皮箱见证过了魏巧华的祖父和父亲的革命生涯。

  《中国共产党情报资料汇编(晋绥边区)第三辑》第73至78页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谷县城开办庆和园饭店的魏生馨先生,把自家位于孙家巷4号的院子,作为我党联络站,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及革命斗争作出一定贡献。魏生馨先生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名望及社会交际广泛之特点,与三儿子魏增祥(联络站负责人)、三儿媳王凤香、五儿子魏增寿,满怀爱国心,冒着巨大危险,多次为八路军120师购买紧缺物资,包括枪支弹药、布匹、医药品、油印机等。在我党领导下,1943年营救出被关押在日本宪兵队的晋冀豫边区参议员李春年。1944年,营救了被捕的我党榆太祁西路县委书记梁居高;掩护120师派往山东工作的9名科级干部穿过敌战区。抗日战争结束后,继续为我党工作。由于被叛徒出卖,不幸逮捕,1947年牺牲于狱中。

  王承善家用来做红面饸烙的饸饹床,到现在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把红面用水和好,捏成长条上锅蒸熟,然后放进饸饹床的圆孔里,用足力气往下压,均匀的圆面条就压出来了。用醋调和、西红柿调和拌起来吃,很美味。

  【1949年】

  太原解放,窦银贵所在的鞋厂更名为太原人民鞋厂,工人们扬眉吐气

  太原大饭店新张开幕(《山西日报》登载太原大饭店酬宾广告)

  电影《母亲》《伏尔加河》《秋海棠》《花落流水红》《海上金戈》《灵与肉》上映

  【1950年】

  这是马灯,是一种可以手提,防风防雨的煤油灯。清末传入中国,多为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出品,灯上印刻有“美孚”字样,因此也被称为“美孚灯”。那个年代农村走夜路时,晚上浇地干活,半夜起来喂马喂牛,必备马灯。

  这个笸箩,是苏清凤在农村生活的大伯家的,用来装饲料,倒在马槽里喂马。为了让马儿长得肥壮,更好地拉车干活,夜间还会给马添加饲料,所以有“马不吃夜草不肥”这个俗语。

  《卓雅和舒拉的故事》是张素卿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它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周永乔和二十几位上海年轻人在和平饭店碰头,决定一起到太原参加重型机器厂建设

  【1951年】

  生活在古交农村的邢映番,骑着骆驼来到太原大中市,买下了一台瑞士座钟,在村里引起轰动。拥有钟表之前,村民们用一袋烟工夫、一炷香工夫来计时。儿子结婚时,邢映番把它摆到新房里,顿时成了新房的亮点。

  王惠明的父亲在部队领到军用水壶,印有鲜红的五角星,上面“八一”两字清晰可见

  【1952年】

  国营太原机器厂工人业余文化学校160多个文盲,普遍识到了三四百个字,程度最好的学到了2527个字。

  【1953年】

  梅兰芳随剧团来并演出,剧目包括《贵妃醉酒》《奇双会》《霸王别姬》。图为《贵妃醉酒》剧照

  【1954年】

  14岁的周改英戴上红领巾的第一天,在太原工人摄影社拍照纪念

  在山西针织厂上班的窦银贵与李丁香住进北道坡附近的职工新村。李丁香穿着工作服在解放照相馆留影。

  1955

  春节前夕,财政部扬州财政学校100多名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被分配到山西工作。沈榴月记得,一下火车,冻得人路都不会走了。

  正在三中读书的刘钰画下了建设中的迎泽宾馆——当时人们叫它九层大楼

  【1956年】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22岁的王智勤获得了扫盲班的毕业证书。几个月后,凭着这张毕业证参加了山西机器厂的招工考核,成为一名化验员。

  薛力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后,父亲为她在王府井买下了这条昂贵的布拉吉作为礼物。在北京读书期间,她三次参加国庆天安门广场游行,穿的正是这条布拉吉。

  【1957年】

  赵潜柯从有记忆起,家里就订阅了这本杂志。书里的沙漠、戈壁、高原深深地吸引着她。做了错事,父亲并不会当面批评,而是惩罚她不能看新到的杂志。高中毕业前夕,赵潜柯填报的都是采矿、石油这样的志愿,最终成了一名女兵,经过四年多学习,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不能不说也是受这本杂志的影响。说这本小小的杂志塑造了她的一生也不为过。

  杨瑞光在太原六中(现进山中学)上高一。当时全国的学校都在大办工厂。他和几位同学在学校木匠高师傅的带领下办起了木器修造厂,利用休息时间,为学校修理桌椅板凳。

  【1958年】

  这个社员证是1958年9月原太原市北郊区供销合作社成立时,向社员征集入股资金的证件。当时采取自愿入股,入股金额及历年股金分红数额都登记在社员证上,并加盖承办人名章。证件上的社员——王礼、赵翠只、刘美仙,分别是卢培晶老伴的爷爷、奶奶和母亲。

  1958年,李斌珍的父亲给了她50元置办嫁妆,她花了三十多元买了一对蓝绿色帆布箱。婚后和爱人回洪洞老家去看公婆,因为家里穷,自己背着两套被褥回去住,结果回来时还留下一套。李斌珍说,想想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可人们的心确是热的。

  上海人马家骏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分配到太原矿山机器厂,先在液压车间打了一年铁,后到技术科工作。

  左遂这一年上一年级,赶上了国家推广汉语拼音和简化字两项重大教育改革。七岁的左遂在这一年,站到了主席台上,领取了校长武得如给我发的第一张奖状,还有两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这是他人生第一张奖状。

  【1959年】

  一岁的常高生由父母抱着,专门从东山来到柳巷的开明照相馆,拍了一张周岁纪念照。当时是黑白相片,后来在照相馆手工上色。

  【1960年】

  王桂珍工作认真、细心,单位选派她与另外一名同事去北京农展馆下属的北京农业电影社学习摄影与照片手工上色技术。在学习期间,王桂珍学习了照片上色工艺,为自己的照片进行手工上色。

  张福堂陪妻子买了块白底碎花布,请人剪好,她自已动手做了一件旗袍,配上皮凉鞋,戴着上海牌手表,得体漂亮。张福堂的妻子穿着自己做的旗袍拍全家福。

  这样的旅行包陪伴着张宝贵的父辈勇闯天涯,带回来动物饼干水果糖和时兴的玩具

  【1961年】

  上小学一年级的李克明看了平生的第一部电影——《白毛女》

  未完待续……

  总策划:宋立纲

  策划:郭叔增 申建宏 孔莉萍

  执行总监:麻毓筠 贾军红

  老物件提供: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

  制作:黄海波 王春宇

  照片和文章版权归太原日报社、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编: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