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1月11日发布消息,考古人员在黄河左岸的偏关县发现一座小型寨堡,被称为天峰坪遗址。该遗址距今约4500年前,从其地理位置可见,这座寨堡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古堡遗址。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是黄河入晋的第一县,俗称偏头关、偏头寨,与宁武关、雁门关并列三关,境内长城绵延,古堡林立,自古以战略要地著称。新发现的天峰坪遗址位于偏关县天峰坪镇天峰坪村东,地处关河入黄河口处附近,是一座孤悬河岸的小型寨堡。该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环河邻沟,位置封闭,地势险要,具有极强的防御色彩。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为配合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偏关段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所在台地北部进行发掘,清理护坡等石墙4段、房址近20座、灰坑30余座、墓葬2座。揭露的遗存以阿善三期为主,还有部分龙山时期堆积。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张光辉介绍,天峰坪遗址始现的前夕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次大转折阶段,中原地区已出现了如陶寺、孝陵等为代表的一些大型聚落,天峰坪所在的黄河两岸地区,虽经新石器时代数千年的积淀,但仍受先天地理环境和山地经济的局限,文化社会的高峰到来稍显迟缓,天峰坪遗址就是黄河左岸出现的一处小型聚落。
从调查、发掘发现的遗存来看,该遗址总体规划有序,形成一个在台地边缘砌筑护坡石墙,台地上下修建有部分房址,生活垃圾倾倒于台地边缘的布局模式。发掘情况表明,其始建年代不晚于距今4500年,整个发掘区堆积经历了兴建、废弃、重建、再废弃等多次反复的过程,存在多个阶段的房址,延续时间数百年。
天峰坪遗址最大特色,是台地上下分布的10余座相对完整的房址,多为石构建筑,包括连间和独立的单间房址,从聚落布局上虽有逐步向外扩展生活空间的阶段性变化,但在台地上下建筑房屋的基本生活格局并未大变。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遗址东部是天峰坪大坮塬,周边存在大片坡地,地势放缓,视野开阔,天峰坪遗址古居民却偏好更加封闭的孤峁上,择险而居。这种模式并非孤例,天峰坪遗址是这类聚落模式的早期形式之一,其偏于一隅、择险而居、采石筑台、砌筑房屋的习俗,进一步开启了当时黄河两岸地区同类居址的一般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