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到子女整天抱着手机,一些上了年纪的父母会很不解,有的甚至会加以斥责。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并沉迷于短视频不能自拔。信息时代,如何帮助中老年人正确“触网”,理智地面对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光明日报》11月4日)
魔性的笑声、激昂的背景音乐……这些短视频特有的符号,正越来越多地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绑定在一起。可以说,在年轻人早已进入网络时代多年之后,老年人直接跨过这一阶段,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并伴随着平台算法的不断精进,一个个投其所好的小视频无缝衔接,想要挣脱出来并非易事。相比于活色生香的短视频,养花、书法、广场舞这些“枯燥”的爱好只能败下阵来。
关键是老年人有大把的时间。青少年要上学,还有父母管着;中年人要上班,更有压力逼着;老年人退休了,很多又不与子女同住,最大的资源恐怕就是空闲时间,而这,恰为网瘾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可以有效摆脱孤独与空虚,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相反,如果无法抵御诱惑,就会成为网络的奴隶,反受其伤害。
尤其是老年人,没有什么比“整天足不出户盯着屏幕”更伤身的了。表面上看,他们的生活似乎因为网络而充实起来,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社交和获取新知都可以从手机上完成。然而细究起来,他们更容易被网络的副作用伤害。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对虚假信息缺乏辨别力,社交的缺乏、情感的落寞,加上对健康的焦虑,使得他们更容易被信息发布者“击中”。如果说搞笑开心类、祝福类内容还是正常所需,那么大量虚假信息甚至是健康类谣言,则直接会影响他们的现实选择。譬如,不信任医院和医生,热衷于传播阴谋论内容等。 “脱网”并不现实,当务之急是合理引导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差异化的选择。子女多陪伴、加快建设老年大学,不断丰富社区老年类文体活动……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老年人社交、健身和学习创造条件,才能让他们有动力放下手机、走出家门,不给网瘾趁虚而入的机会。此外,短视频平台也要加大对虚假信息治理的力度,为算法加入反成瘾的因子,以保护老年人用户的利益。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这已是全社会都须共同面对的话题,避免老年人网络成瘾的意义,丝毫不比保护未成年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