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乱停乱放是城市治理中的顽疾。青年路南段以前是自行车乱停乱放的“重灾区”,“来这儿逛公园的、看病的、办事儿的人很多,学生也多。人们常常把车子往路边一撂就走了。只要是能停车的地方,都被塞满了,治理一次情况好转几天,很快就反弹。”居民抱怨不断。
去年4月,青年路三社区党总支与太原市第五中学校党委签订“合约”。一个多月后,自行车乱停乱放的情况就有了根本转变。一纸“合约”为何能带来如此明显的改变?
这份“合约”,实际上是一份共建协议书。翻开细看,社区与驻地单位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一目了然,共建目标、共建内容、共建制度条条明晰:“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党建共同责任,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城市党建共同体。”“定期召开会议,针对共建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商解决办法。”……
青年路三社区党总支书记孙瑞芳说:“社区和驻地单位双方都能享受到对方提供的服务,前提是必须尽到应尽的责任。通过条约明确双方权责,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相互推诿。”
共建协议书的签订实际上是“五约”工作法的具体体现。而“五约”工作法则是迎泽区在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中推行的一套创新性工作法。“五约”即“商约、签约、亮约、履约、评约”。商约,即社区与驻地单位列出服务清单和需求清单;签约,即社区与驻地单位党组织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亮约,即将共建协议公示,接受监督;履约,即签约双方按照协议履行职责;评约,即履约后交流汇报完成情况。
“社区治理中的一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涉及面广,需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单靠驻地单位,协调能力有限,必须形成多方合力,而‘五约’工作法正是推动力。”孙瑞芳说,工作法的核心在于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作为主负责人来沟通协调各方。
“五约”工作法实行后,针对社区治理中的顽疾,青年路三社区党总支与各驻地单位商讨方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且细化为共建协议中的具体措施,明确治理路径。
针对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五中积极行动,首先通过摸排确定了所需车位,社区出面与交警部门协调,施划足够数量的停车位。其次,学校将文明停车话题带入课堂。同时,社区文明巡查员与学校督察员携手维护停车秩序。
邮电前街2号院排水不畅,多次出现污水倒灌进入居民家的问题。“以前是居民自己出钱找疏通公司解决。要想根治,必须更换排水管,工程量大,谁都不愿意管。”青年路三社区工作人员冯星说。
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多次与物业公司协商。“五约”工作法实行后,双方通过共建协议明确各自权责。物业公司负责人王小东说:“通过签订协议,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物业和社区就是一个共同体,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居民。物业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难以协调的问题都是社区出面帮忙解决,我们也应尽到自己的义务。”在更换管网过程中,物业公司主动承担了所有的维修费用,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过去社区党总支的领导力不强,辖区14家企事业单位大都是单打独斗,关起门来搞党建。”孙瑞芳说,“五约”工作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社区党组织的协调下,团结了多方力量,居委会、业主、驻地单位、物业公司共同构建起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从而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
短评
凝聚社区治理合力
当我们的城市在“硬件”方面持续更新时,社区治理这套“软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青年路三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统筹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围着基层想、围着基层干,党建正在引领社区治理创新,通过“五约”工作法,社区党组织加强基层治理的资源更多了、力量更足了,社区治理正在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向“协同治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