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10时许,化工排洪渠内难闻的臭味再也闻不到了。微风吹过,岸边的紫惠槐、千屈菜随风摇曳,风中夹杂着一丝丝水气,感觉到阵阵清爽的凉意。
控源截污 让河道亮起来
化工排洪渠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紧邻棚户区。“曾经河道里满是垃圾,臭气熏天,水黑乎乎的。治理后,水变得清亮了,我饭后常到河边散步,这放在前些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排洪渠附近居民李玲花说。
控源截污是消除黑臭水体的第一步。对地处城乡接合部、路网不健全的黑臭水体,我市以污水治理带动道路改造实施。对暂不具备道路改造条件的化工排洪渠,按规划先行实施截污纳管工程。
针对我市湿陷性黄土地质、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去年我市对化工排洪渠实施了渠道综合治理工程,对土明渠全面实施渠底、边坡、岸带工程治理。为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在河道沿线设置数十个垃圾集中处置点,先后封堵了化工排洪渠等河道沿线的近百个排污口,截流的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
近些年来,像化工排洪渠这样的黑臭水体,我市已完成治理15条,共铺设截污管道52公里,解决了污水明排河渠问题。
雨污分流 让河道清起来
刚刚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的柳溪街,人行便道、侧石铺筑一新,绿树成荫,十分惬意,崭新的雨水井具以及污水管线已经投入使用。像柳溪街这样的小街巷治理,今年我市共开工了近百条。街巷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雨污分流。
由于未实施雨污分流,城南退水渠有多处污水溢流至汾河东暗涵,影响温南社国家考核断面的水质。今年,我市将城南退水渠流域20余条街巷纳入治理范围。“目前,这些街巷的改造基本结束,可有效减少雨季污水通过雨水系统排放问题,让雨天河道里的水清起来。”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市政设施管理所副所长潘军介绍。
在对全市建成区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网摸底调查基础上,以城南退水渠流域排水管网改造为重点,我市今年确定约70公里的雨污分流改造计划。同时,结合汛期易积水点改造、雨污水管网建设等工程,我市加大雨污水错接、混接点剥离改造力度。目前,已完成混接点改造73处,最大程度减少了汛期污水排入汾河现象。
“四位一体” 让河道美起来
驾车行驶在九院沙河快速路上,十分惬意,曾经遍布垃圾、河道淤积的九院沙河,早已“脱胎换骨”。
“打开窗,臭味就扑面而来。苍蝇蚊子可多了,大夏天家里就不敢开窗户。”万柏林区红沟小区居民王爱莲说。受困于河流黑臭的并不仅仅只有王爱莲,这也导致了一个怪现象:临河的“河景房”竟然比其他地段的房子更便宜。
而今,九院沙河靓丽的河道,与两岸栽种的垂柳、国槐、白皮杏、五角枫等葱郁挺拔的树木相映成趣,沿岸增加了十多米宽的绿化带,与一个个街头游园、绿地,这些都令沿河居民喜上心头,让“河景房”的价格超过周边其他地段。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绿化美化“四位一体”综合整治,我市让对地处中心城区的北沙河、北涧河、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等河道焕发新生。
河道两侧,共敷设雨污排水管网217公里,曾经的城市“污点”正被打造成城市亮点。
落实“河长制” 让河道洁起来
以“河长制”为抓手,我市持续推进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确定水资源管理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6大类28项河(湖)长制工作,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考核监管机制。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六城区四级河(湖)长巡河湖累计5957人次,发现问题335个,整改307个,整改率92%,实现河湖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自从北排洪沟治理完成,站在楼上就能看风景,出门也多了散步的地方。”家住河边的辛女士说,去年,这里还飞来一些野生水鸟,“生态环境真是肉眼可见地变好啦!”
昔日的“臭水沟”,正在变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休闲滨水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