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一台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在小店区滨东花园小区安装完毕,开始运行,从此,小区内厨余垃圾将变废为宝成园林绿化用肥。
滨东花园是我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之一。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人性化的服务举措,便利化的分类设施,越来越美丽洁净的居住环境,让小区居民由起初的抵触转变为现在的积极配合,并逐步养成了从源头分类的良好习惯。即将投运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就是立足于厨余垃圾源头分类基础上就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又一创新之举。
设备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采用超细破碎、深度脱水、循环脱盐、微生物好氧发酵等技术,日处理能力为100公斤,可完全消纳小区当日产生的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经过初步分选之后,杂质被剔除送入破碎机,挤压脱水后实现固液分离,液体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固体输送到存储仓高温好氧发酵,经过8天至10天生物发酵反应后变成有机肥料。据介绍,厨余垃圾不出小区直接处理,避免了外运时产生环境污染,有效减轻了终端处置压力;处理后的垃圾量可减少90%以上,废水经油水分离后,油脂将作为生物柴油或化工产品生产原料;每百公斤垃圾可产生20公斤至40公斤有机肥料,直接用于小区草坪植物花卉施肥。
短评
为源头收集就地处置叫好
生活垃圾“吃”进去,有机肥料“吐”出来。“源头收集+就地处置”相结合的做法,是我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蹚出的一条新路,也为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总量中占比高、成分复杂,无论是收集、储运,还是末端处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渗滤液及臭气处理成本高昂。厨余垃圾实现源头处理,减少了中间清运环节,减轻了终端处置负担,避免了生态环境污染,最终变废为宝“回归自然”。这一做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一举多得,是一条值得借鉴的垃圾分类精细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