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用餐使用公筷,看起来虽然“繁琐”,却卫生而健康,时间一长,使用公筷已经成为生活习惯。6月18日,73岁的李紫华阿姨讲述了她家的“公筷故事”。6月18日,记者来到新晋祠路的李紫华阿姨家时,她早已在门口等候。准备进门时,她拿起放在玄关处的消毒液,给大家的鞋底一一消毒,这也是李阿姨的新习惯之一。
今年春节前,李紫华阿姨和妹妹一家老小前往海南三亚过年,但一场疫情打乱了原来的安排。为满足生活需要,家里的大人一两天就需要外出采购一次生活必需品,考虑到一家人的健康安全,李紫华阿姨发起“家庭倡议”,定了几条新家规:餐前,餐具用开水煮一煮消毒;吃饭分餐,使用公筷;出门必须戴口罩;进门先用酒精消毒,再及时用肥皂洗手。
从那时起,一家人吃饭时,每道菜肴上桌,都附有公筷。起初,大家不免忘记使用公筷,家人便互相提醒,时间一长,一家人都已养成习惯,现在不用公筷反而不习惯了。
李紫华阿姨还特地打电话告诉在北京、重庆和太原等地的家人,建议大家也都在家实行分餐制和使用公筷。
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李紫华与妹妹分别回到太原和重庆。临行前,李阿姨特地叮嘱妹妹:“家里有小孩,更要注意用公筷!”
对于实行分餐制和使用公筷的新风尚,家住桃园南路西里街的石风珍阿姨特别赞同。她说,孙子和外孙年龄尚小,孩子们一回来,家里的菜就做得格外多,她如今已经习惯在盘子上放几双公筷,就连她和老伴平时在家吃饭,也习惯了用公筷来分餐。
“用公筷不是彼此嫌弃,而是体现了家人间的互相爱护,这是一种爱的表达。”石阿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