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综合新闻

全球首例!山西心脏起搏技术迈入全球领先水平

来源:太报全媒体 作者:全媒体记者 王欣雨 2020年06月10日 13:31

  “感谢心血管病医院,感谢王海雄主任,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68岁的李富民几度哽咽地说道。6月9日是来自汾阳的李富民术后一年复查的日子,据其主治医生介绍,一年来的跟踪随访,他恢复得非常好,没有再出现头晕等现象,更重要的是,他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做的左前左后分支联合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手术,得到了权威学术机构认可,为全球首例。

  2013年初,刚退休不久的李富民发现自己得了心脏病,并到北京做了手术,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但到2018、2019年再次出现了头晕、意识不清等现象后,家人将其送到了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治疗。

  经初步诊断,李富民“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III级(NYHA分级)、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专家们讨论后认为,如果按传统手术方式,很可能因为既往外科手术引起的粘连和周围纤维化,而导致手术不成功或术后效果不佳。

  王海雄主任便提议说,山西省心血管医院在生理起搏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李富民,首先考虑生理性左束支起搏。但是对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6年的患者而言,金属瓣膜的挤压和周围的疤痕化通常会使左束支受损而难以获得成功的生理性左束支起搏。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生理起搏的禁忌症,使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难以成功。

  最终,王海雄主任坚持在远离机械瓣的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分别植入电极,这种方式在之前的文献中从未见过记载,手术后是否可以呈现出相似的手术效果?手术风险到底有多大?谁心里都没谱。

  2019年4月20日,李富民被推入了心导管室,要使病情缓解只能尝试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方案,远离疤痕区,寻找左束支远端仅有的2条分支(左前和左后分支),以疤痕区为标记点,用电极小心寻找左前分束,经过一番努力,顺利找到左前分支并缓慢将电极加以固定;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电极送入并固定到左后分支。打开测试仪,两根导线发出了清晰的阻抗、阈值、感知等信号,同步起搏后获得了目前全球所有技术水平难以达到的效果,最终生理化的起搏图形,让王海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王海雄主任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目前全球起搏常规通用技术比做“军用飞机常规地面加油补充燃料”的话,那么这次特殊的手术就好比“在恶烈天气条件下的战略轰炸机空中加油”,必须保证在苛刻条件下的空中加油管道和战略轰炸机的油箱完美安全对接。

  这例手术的成功,让众多因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纤维化使得希氏束和左束支起搏难以成功的患者看到了希望,通过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同时起搏代替左束支起搏的策略,不仅起到了生理性左束支起搏的效果,还保证了电极参数的长期稳定性。

  今年5月11日,世界权威杂志EUROPACE对山西省心血管医院开展的左前左后分支联合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进行了复函,确认这种术式为全球首例,使得山西心脏起搏技术迈入了全球领先水平。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