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体出现心跳加速、心跳紊乱、疲劳、头晕眼花、胸部不适、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就应该警惕房颤,去医院做检查……”在第8个“中国房颤日”到来之际,6月3日,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韩学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大家,要重视“房颤”这个不为人熟知的疾病,了解其可能带来的卒中风险,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每年的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房颤,预防卒中”,旨在提高大众对于房颤的认识,提高房颤的发现率、早期诊断率,进而通过正规的治疗方法、多学科的集中管理,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减轻房颤引起的医疗负担。
今年的“中国房颤日”宣传活动将以“中国房颤中心”项目为依托,由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拜耳公司等共同发起,22个省份的房颤中心响应联动。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最主要的是脑卒中危害,房颤患者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长期房颤可导致心律失常相关性心肌病,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房颤导致的卒中一年致残率超过50%,一年死亡率超过1/3,一年内卒中复发的患者超过30%。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300亿人民币,其中房颤导致脑卒中的治疗成本每年达到49亿人民币,对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降低了去医院检查的次数,这对于早筛查、早诊断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大部分房颤患者需要接受抗凝药物治疗以预防卒中,目前临床有些药物需要定期到医院去测量INR值,好在我们现在有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以作为替换疗法。”韩学斌院长说,“所以,此次房颤日活动我们主要采用线上模式,如网络义诊、直播科普讲座等,让更多公众了解疾病,更多患者通过线上形式和医生面对面沟通交流。”
“当下,房颤治疗主要的手段有药物治疗、电复律、消融手术治疗等,但在所有的治疗手段中最关键的是抗凝治疗。”韩学斌告诉记者说,“目前临床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口服起效快,半衰期较短,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口服使用无需监测常规凝血指标,可以减少或者尽量避免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疗效下降或者出血不良事件,且剂量个体差异小,只需固定剂量服用,对医生和患者极为方便。另外,服用抗凝药物,大家最担心的是出血问题或者需紧急手术,那么我院也是唯一一家具有达比加群拮抗剂的医院。”
韩学斌介绍说:“我院于2018年11月经中国房颤中心总部核查授予‘中国房颤中心’,同时授予‘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山西省房颤介入培训基地’。自‘房颤中心’成立以来,医院成立了房颤急诊绿色通道,根据患者病情紧急情况安排患者就诊于普通心律失常病区或心脏重症病区,除心律失常病区外,其他心内科的心房颤动患者均需邀请心律失常病区会诊,指导进一步的诊疗方案。每个心内科病区有一名房颤专管员,定期对房颤专管员进行培训,负责监督本科室房颤患者诊疗流程是否合理;同时积极开展了新技术——左心耳封堵术,以及在超声导管指导下进行房颤消融,真正让患者享受到了国内先进的技术理念。”
韩学斌表示:“以‘中国房颤中心’为依托,成立山西省房颤联盟中心,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进一步覆盖全省各地、市级、县级,甚至乡村卫生院,进行科普宣教知识讲座,让更多的人群认识房颤以及房颤的危害,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了解目前房颤的诊疗手段,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让我省老百姓享受更加规范化的房颤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