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云讲坛”,5月26日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戴向明,讲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的发掘过程、考古收获与学术价值。
戴向明,199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考古系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他长期在山西运城地区从事田野考古,主持了运城盆地东部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区域系统调查,以及绛县周家庄史前遗址的发掘,这两个项目先后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子课题。2018年开始,戴向明又主持绛县西吴壁夏商冶铜遗址的发掘。
西吴壁遗址位于绛县古绛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2018至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西吴壁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初步搞清了遗址范围与聚落结构,遗址面积达110万平方米,二里头、二里岗期遗存分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中心区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存最具特色。
通过对出土冶铜遗存进行科技检测,可知西吴壁遗址冶铜作坊的产品为纯铜,说明该遗址是一处以冶炼纯铜为主,兼可制作小型工具的聚落。这是学界首次在邻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带发掘专业冶铜遗址,填补了冶金考古的空白。年代早、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西吴壁遗址,为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最后,戴向明还回答了观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