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从中华遗嘱库了解到,中华遗嘱库3月1日开通了“情感遗嘱”功能。一个多月以来,共有132名山西用户订立了“情感遗嘱”。
132名山西用户微信上留“遗嘱”
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暂停了各登记中心的现场接待和登记服务,仅开放网络咨询、预约服务和微信遗嘱功能。数据显示,线上咨询和预约量暴增了几十倍。
3月1日,中华遗嘱库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用户通过“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进入“微信遗嘱”小程序,就可在家写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可以用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形式,还可以选择在本人去世后,或是某个约定时间,由中华遗嘱库将其寄送给想留言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明节3天期间,共有5326人通过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写下了“遗嘱”。截至4月15日下午5时,共有8765人在“微信遗嘱”上写下了自己的留言。尚有两万多名用户在微信遗嘱上编辑草稿,还未提交。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32名山西用户订立了“情感遗嘱”。
在“微信遗嘱”中,有人向爱人诉说感谢,有人对孩子表达美好祝愿,也有人向父母说出一直难说出口的爱。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说,从后台信息看来,“微信遗嘱”的内容主要以“对子女的寄语”“交代亲人相互照顾”“对亲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回忆往事”等情感内容为主。在这些“遗嘱”中,表达最多的还是对子女的嘱托和祝福。
网络遗嘱无法律效力不适宜处理财产
陈凯表示,目前法律上并没有“网络遗嘱”这种遗嘱方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遗嘱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对家人的嘱托,对后人的寄语。基于疫情时期人们的这种需求,中华遗嘱库推出的“微信遗嘱”服务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主要是用来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对于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严格按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支付宝、微信、QQ等成遗嘱财产
据悉,中华遗嘱库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面向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凡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填写预约卡后,可以免费办理遗嘱咨询、起草、登记和保管。
之前,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并对所保管的12万余份遗嘱进行数据分析,此次白皮书通过对各地数据的详细分析,全面呈现出全国遗嘱大数据及各地特点。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立遗嘱人平均年龄77.43岁,2014年76.54岁,2015年75.31岁,2016年73.97岁,2017年72.09岁,2018年71.26岁。6年间,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降至71.26岁,立遗嘱人趋向年轻化。
根据白皮书发布的“90后”立遗嘱数据统计表,走进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90后”人数已连续三年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17年为55人,2018年为123人,2019年为166人,共344人。
与老年人群体相比,90后立遗嘱人群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类型。除了房产、银行存款、股票账号等,90后所立遗嘱中分配的财产,还包括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内容,而这些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