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突然而至,一群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向机场逆行;24小时值守隔离酒店对境外入晋人员进行医学观察,筑牢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坚实防线。他们是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他们不厌战、不懈怠,尽心尽责为隔离人员提供服务。“我们在隔离点,守护家乡守护爱,一定会坚持,直到取得最终胜利。”这是他们的宣言。
身着“战袍”逆行机场
3月23日中午,杏花岭区敦化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然接到上级部门指令。按照指令,敦化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向东作为医学观察总指挥,迅速成立领导组,组建两支队伍,一组由9名医护人员组成,为入境人员准备防护消毒物资;另一组由敦化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晓萍带队,与其他4名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手套、护目镜,登上救护车,向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疾驰而去。
抵达机场后,朱晓萍与另外一名医护人员进入航站楼与太原海关工作人员对接,其余3名医护人员在航站楼外等候。“我们需要提前掌握转运车辆数量、车牌号以及每辆车的载客人数等信息,再根据转运车辆的具体情况安排每辆车载员数量。”在对接过程中,重任在肩的朱晓萍不敢有半点马虎。此时,一条前往隔离酒店做接待境外入晋人员工作的指令从上级部门传达至服务中心。张向东带领8名医护人员立即赶到隔离酒店,配制消毒液,并将消毒液、清洁巾、体温计、口罩等物资分装成一个个“健康礼包”。
朱晓萍和搭档与海关工作人员完成对接后,将负责转运的境外入晋人员编为多个小组,行李安检、车辆转运,医护工作者都全程指导,形成无缝对接。第一辆转运车抵达隔离酒店,已是当日21时。在酒店等候的9名医护人员迅速为他们测量体温、发放“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登记信息、发放“健康礼包”、为行李箱消毒……一切井然有序。至23时,11辆转运车先后抵达隔离酒店。朱晓萍回忆,那一天,她走了两万多步。
背负喷雾器日常消杀
日常消杀,在集中隔离酒店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朱晓萍等5名医护人员都是女性,却把消杀工作主动承担起来。每天,除监测集中医学观察人员的体温外,她们都背负着装有20公斤消毒液的喷雾器,定时消杀2次,从一层大厅、垃圾存放处、电梯间、高频接触点到隔离人员居住区域,每天需要喷雾8桶。隔离酒店中,有少量境外入晋人员是外籍人士。语言不通,交流成了障碍。“水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但有的外籍人士不会使用,温度计被摔坏好几支。”鉴于此种情况,朱晓萍等医护人员不得不教外籍人员如何使用水银温度计。她们比划了半天,外籍人士瞪着大
眼睛,还是听不懂。朱晓萍只好搬“救兵”,用手机在线翻译。很快,这位外籍人士不仅学会了使用水银体温计,而且还知道了如何读数。14天的隔离期,几名医务工作者都在手机上下载了翻译软件,沟通方便了。
不分昼夜尽职尽责
无论是否在隔离酒店值守,敦化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用热血诠释着白衣天使的职责与担当。中心副主任陈洪波负责对出现身体不适的集中医学观察人员给予医学咨询指导、转诊会诊等;陈明魁负责与上级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等协调,保障防控物资的领取和送达。 4月5日11时25分,陈洪波接到朱晓萍打来的电话:“一位姑娘感觉有些胸闷,你看看怎么回事。”随即,陈洪波拨通了那位女孩的房间电话。通过询问,陈洪波得知,女孩体温、脉搏均正常,只是有些胸闷,初步判断与隔离时间较长存在一些心理焦虑有关。陈洪波和女孩聊了很久,嘱咐她做腹式呼吸,精神放松,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按照陈洪波的做法,女孩胸闷逐渐好转。一位外籍人士刚入住隔离酒店时失眠,医护人员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情况很快扭转,这位外籍人士还发微信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