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街谈巷议

中国式“发券”和美国式“撒钱”孰优孰劣?这真的能刺激消费、振兴经济吗?看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的解释。

消费券和现金各有所长

来源:太原日报 2020年04月07日 08:30

  多地大手笔发放消费券,看重的是其拉动作用。因疫情带来的消费低迷,不仅让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也给就业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急需向消费市场注入强心剂,使之尽可能较快回暖。目前来看,不论哪种形式的消费券,大都采取在使用时需搭配一定比例现金的办法,这会使消费者在使用消费券消费时,钱券相配,放大了消费金额,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这是其一。

  其二,通过消费券这种形式扩大消费,能给经济活动带来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比如,为恢复旅游市场景气发放旅游消费券,游客因此增多,除了旅游景区直接受益,餐饮、住宿、零售、娱乐等行业也会因之受益。由此,消费券因素的注入,拉动了旅游及与之相关行业的景气回升。

  其三,消费券的特定投向,如投向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服务业、地区和群体,能够体现精准施策之效,促使有关行业、地区和群体尽快实现消费回补和释放消费潜力。

  很多人会问,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向老百姓直接“撒钱”?因为对于中国来说,消费券的限期性、专用性、特定性,使之拉动消费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相比之下,现金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则难以确定。中国民众有储蓄的习惯,发放的现金,可能被用于当期消费,但也很可能不用于当期消费而是存起来,成为居民储蓄的一部分,或流向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非消费领域,难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

  而美国恰恰相反,它是一个高消费、高负债的国家。与国人爱存钱的习惯相反,大多数美国人基本上是“吃光花光”或信用卡透支消费,存款不多。当疫情来袭时,不论个人还是家庭,其风险承受能力脆弱。同时,近来美国股市已密集经历四次熔断,失业率迅速攀升,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明显上升。如此一来,发放现金,既可以尽可能保障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不受影响,也能稳定消费,并为刺激经济助一臂之力。

  可以说,两种策略都是由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的。

(责编:张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