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今日热评

科学戴口罩,为修复生活注入信心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特约评论员 然玉 2020年03月20日 20:07

  国家卫健委网站3月18日消息称,根据当前防控形势和复工复产需要,防控组织专家对不同人群修订完善新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新的指引指出,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建议不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建议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候戴口罩。对于职业暴露人员也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澎湃新闻3月18日)

  某种意义上说,“全民戴口罩”,就是这场全面战“疫”的标志性符号。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重新评估、调整佩戴口罩的方式,也就有了更多的空间与必要性。不可否认的是,此前不少地方几乎是全员全时戴口罩,这种防护,在疫情严峻时期,俨然成了合理的存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口罩既是医疗防护器械,也是一份心理暗示安慰,其阻断病毒、稳定人心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在情势转换之后,理性摆脱“口罩依赖”,就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从专业角度审视,户外开放空间、一人独处期间等,本身就不需要戴口罩,这是科学也是常识。许多人一刀切随时随地戴口罩的心态其实很好理解,那就是宁可矫枉过正,也不可百密一疏。必须承认,这份防疫的警惕性、积极性和高服从性来之不易,此前职能部门也未对此较真矫正。如今情况好转,所谓“合理戴口罩”,才有了充分的宣讲和推广的余地。

  “普通公众无聚集、通风好可不戴口罩”,最新的“戴口罩指引”所传递的信号是清晰而明确的,那就是全社会疫情扩散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以无差别的过度防护来全方位自我保护的逻辑已然不再成立。当我们大致扑灭疫情,当我们走出了恐慌,便不必再偏执地诉诸于口罩谋求心安。让生活回归正常化,敢不敢、愿不愿分场合、分步骤地摘下口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说,此前“戴口罩”象征了防疫的决心,那么今后时期,“摘口罩”则在体现着生活的信心。 从一个没有“口罩文化”的社会瞬间切换到“全民戴口罩”的状态,这是惊人的适应;而从“全民全时戴口罩”,慢慢转换到科学合理、有选择性地戴口罩,乃至最终摘下口罩,这同样是必须去经历的修复进程。修复这个社会,修复我们的信心,修复我们的生活,从放下心中的恐惧、解除过度的设防开始。

(责编:张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