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确诊和康复出院的重要依据,也是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的评判标准之一。一个月来,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做了一千余例标本检测,无一差错,为患者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争取了宝贵时间。
每一项操作全神贯注,心无杂念
18时15分,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王玉珀全副武装地从操作间出来。整整6小时,护目镜凝集的水珠模糊了他的视线。
王玉珀说:“工作时,我们需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 N95口罩、头套,里三层外三层地严密防护。防护服没有透气性,护目镜经常会起雾,有时会感觉呼吸不畅……”
“核酸检测是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从收样登记、实验准备、防护装备穿戴、标本处理、核酸提取、试剂配制、上机检测、结果分析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一直到出具体的检测报告,前后总共十个步骤。”王玉珀说,每一项操作都要全神贯注,心无杂念。
王玉珀说:“进入标本制备区的两名工作人员必须相互提醒,相互核对,保证标本无误。从接收标本开始,要进行30分钟56摄氏度灭活、编号、加样、提取仪提取,再到扩增……针对每一个标本,我们都会用两台扩增仪和两个不同厂家的试剂来进行比对。当两个结果一致的时候,才会向临床发报告。” 核酸检测,全程需要6小时至8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还要接触病例标本,这个过程是对每一个检验员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市第四人民医院实验室共有5人,除主任王玉珀,还有李维江、王艳、任丽萍、刘敏,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39岁,其中有四人参与过2003年的非典战役。大家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都能坦然从容面对。1月28日(正月初四),接到首例疑似新冠肺炎标本核酸检测任务时,实验室还没有核酸提取仪,需要检测员手工提取病例标本。李维江凭借多年的经验,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成功地进行了手工标本提取,并顺利完成了检测任务。 随着疫情的发展,标本量逐渐增多。2月4日起,从其他医院抽调的8名外援陆续参与到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的核酸检测工作中。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疑似新冠病毒标本,这些工作人员都有些许紧张。任丽萍便主动带头走进实验室,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认真、严谨地检测。因工作繁忙,一个月来,任丽萍吃住在单位,没回过家。孰不知,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中老二才刚满1岁。
24小时三班倒,满负荷工作
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繁频地接受核酸检测,如果按一个确诊患者需要两周的治疗周期,那他的核酸检测至少要做6次。
2月6日至2月18日,为应对接连不断的病例标本核酸检测任务,确保核酸检测结果精准无误,中心实验室团队优化检测流程,实行轮班制,提高检测效率。大家24小时三班倒,满负荷工作,最多一天做了近百例新冠标本核酸检测。
王玉珀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近200个电话。因为除了新冠病毒标本,他们还要为结核病患者进行常规的结核病标本检测,所以只能打时间差,经常在深夜开展结核病患标本的检测。好几次,2点多,有结核病标本需要检测。接到电话指令,52岁的王艳半小时内就会到岗展开工作……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召必回、回必战、战必胜’的团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每一项检测,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王玉珀欣慰地说。
与病毒赛跑,为生命守护,王玉珀和他的团队还在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