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星期五多云
“我们公司想复工,怎么办手续?”“我的工程队想开工,咨询一下需要提交啥材料……”2月28日早晨一上班,我刚坐下开始复核企业提交的资料,就接待了好几拨人。
水总社区辖区共有15个居民小区、5家大型写字楼,入驻了1900多家法人单位,但总共只有16名社区工作人员,防控疫情、审核复工复产,人手严重不足。2月19日,作为市直单位下沉一线第一突击队队员,我和一位队友来到这里,协助社区开展工作。
在社区从事疫情防控,对我来讲并不陌生。我叫郑红军,今年50岁,是市纪委监委驻市文化和旅游局纪检监察组副组长。17年前的“非典”时期,我曾在桥东街道工作,兼任社区党支部书记,那段时间积累的一些基层防控经验,在这次下沉工作中派上了用场。
近10天来,我已经适应了紧张的工作节奏。这不,刚刚送走几拨来访者,我就得去长风街一家写字楼现场检查复工条件。
写字楼17层一家公司入门处放置有消毒液和洗手液,并准备了口罩等防护用品,但该公司还在使用中央空调,赶紧提醒他们关闭。
有无消杀措施,防护物资储备够不够,有没有外地返并人员,是否隔离够14天……经过一上午的忙活,4家公司中有两家具备复工条件,另外两家因测量体温和登记手续不完备,消毒设施也不过关,需要整改后再审核。
回到社区,已经是中午12点40分,吃了碗泡面,我打了个盹。醒来一看,社区副主任小王还在工作,她一中午就没休息。
下午两点多,又有复工复产单位来办手续。3点半,送走4拨来访者后,我们再次前往写字楼上门现场办公。
一家网吧的老板以找人看设备为名申请复工,因网吧业态不属于复工复产行业,申请被拒绝。
一家写字楼的物业管理不严格,进出人员只测体温,不做登记,经与物业负责人交涉,登记制度得以完善。
写字楼物业人员有时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私自放行让业主复工。前几天,我们曾在一家写字楼发现,一家小公司未办手续便私自复工,不仅防护物资储备不足,也不对员工测体温、做登记,压根儿不符合复工条件。我们当场要求业主停工,公司负责人很不高兴,但我们一方面严格执行规定,一方面耐心解释,对方才关门停业。
我们的“铁面无私”,换来的是大家的平安,时隔17年,我再次成为社区的平安“守护者”。 市纪委监委驻市文化和旅游局纪检监察组干部郑红军口述本报记者侯慧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