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人物】樊志勤:手上有绝活心中有责任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张秀丽 2019年10月11日 10:23

  每次呼吸、移步和变换姿势都万分谨慎,如履薄冰;焊枪在手中平稳移动,不差毫厘;焊花飞溅闪耀,勾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经过多道焊接工序,焊缝看上去好似艺术品,均匀像鱼鳞,平直整齐;摸上去像手镯,圆润光滑,浑然天成。

  看着成型的焊缝,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国际焊接技师樊志勤长舒一口气。

  “每个焊缝都关系着重型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表里如一,不能有一点瑕疵。”一把焊枪,20余载,从成为焊工的那一刻,樊志勤便已置身“钢铁的熔炉”,将焊接事业作为终身职业,把创新传承融入平凡点滴。

  1998年,樊志勤来到太重焊接分厂,成为一名焊工。

  “刚参加工作时,工作环境很艰苦。可我发现师傅们没人叫苦叫累,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道焊缝、每一个零件,一干数十年。师傅们对焊工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坚定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年轻的樊志勤,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开始潜心钻研焊接技术,决心做一名技术过硬的好焊工。

  焊接任务有时是一件薄如蝉翼、轻如鸿毛的作品,有时又是数百毫米厚、重达数千吨的金属件,要让焊缝表面平整美观,内部致密,难度可想而知。樊志勤苦练基本功,在车间端着焊枪练,晚上回家拿着水杯、顶着碗练,终于练出了一流的手感和蹲功。

  进厂第2年,他焊接的产品一次合格率就达到99%以上,外国监理都竖起了大拇指。专家评价他的作品,无论是焊缝外观、探伤,还是高度差、宽度差、咬边、正面和背面成型,都几近完美。

  2005年,表现出色的樊志勤调入太原重工焊接技术培训中心,逐渐掌握了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及有色金属焊接技术诀窍。他被破格晋升为太重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并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焊接,可谓火焰“刺绣”,需要有对温度、电流和技巧等的准确把控。

  2011年,樊志勤就在火箭发射塔架上施展“刺绣”绝技,针对发射塔架翻板铰链出现断裂的问题,对整个塔架作了全面检查和修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12年,太原重工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成为省总工会命名的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并以带头人樊志勤的名字命名,“樊志勤职工创新工作室”就此创立。

  作为山西省职工实训基地、山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樊志勤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一个攻关、传艺、研发、交流的平台,全面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有段时期,由于连接工艺(喷焊)不稳定,轧机油膜轴承经常出现衬套合金层脱落和合金厚度过大且薄厚不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造成极大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公司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节奏。樊志勤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团队经过两年的摸索试验,研制出一套先进的改进方案和生产工艺,合金厚度可控制在2.5毫米至3.0毫米之间,厚度均匀,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大幅提高,合金成本大大降低。“这套独特工艺不仅让太重的油膜轴承合金结合强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每件产品还能节省合金材料100千克,每年仅节省合金价值就超过1300万元,为民族工业争了一口气!”轧机油膜轴承公司经理王杰伟对樊志勤敬服有加。

  在“樊志勤职工创新工作室”,一批批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000余名焊接人员取得了相应的资质证书,多数人晋升为技师和高级技师,很多人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工作室完成技术攻关90多项,解决生产难题百余项之多,如今,又与太原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山西省焊接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真正成为高技能焊接人才的练兵场、培养中高级焊接技术能手的摇篮。

  樊志勤练就了一手绝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组部首届“大国工匠”国情研修班学员,享受国务院和山西省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入选“中国好人榜”、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专家智库”,并荣获山西省第七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大国工匠樊志勤,如一面旗帜,成为广大有志青年爱岗敬业、技术创新的楷模,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产业工人凝心聚力,挺起了振兴民族工业的脊梁!

(责编: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