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谢涛:唱响晋腔晋韵 传承晋剧之美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梁涛 2019年10月08日 07:05

  谢涛有这样一种“魔力”,能让第一次听戏曲的“门外汉”,也能一窥晋剧艺术魅力。听过谢涛唱戏的人,很多都成了晋剧的“粉丝”。

  从艺40年,谢涛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二度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女演员奖”、中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孔雀表演大奖”等多项国家及国际大奖的获得者。如今,谢涛已是晋剧传承的一张“名片”。

  生于梨园家庭的谢涛,在学戏的道路上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这碗饭,不好端。”父母的良苦用心不仅没有吓退她,反而更激起了她要把戏唱好的斗志。11岁时,谢涛出于对戏剧表演的执着,背着母亲偷偷撕掉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太原市艺术学校晋剧表演班,踏上学艺之路。

  经过变声期,谢涛的身形和嗓音都有所改变。16岁那年,她作出人生的又一重要选择,弃旦从生——投入须生行当。她拜须生演员李月仙为师,苦练帽翅、髯口、甩发等技巧和基本功。一招一式地学,一声一腔地练……扎实的基本功,为谢涛今后推动晋剧艺术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谢涛是学戏路上“戏疯子”,更是敢为戏曲艺术“玩命”。在一次国外演出时,谢涛的手指不慎骨折。考虑到演出效果,她坚持不打石膏,回国后又接连演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很少人知道,谢涛受伤的手指至今无法弯曲。

  如此拼命,值吗?谢涛没有回答。2015年10月,晋剧《于成龙》作为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为了塑造好于成龙这一舞台形象,谢涛剃掉留了多年的秀发,此后的两年时间,每次演出该剧,她都要剃发登台。在谢涛心中——戏比天大,值!

  “老戏演了几百年,还要这样演下去?时代发展了,晋剧还是老面孔、老样子吗?”在一次下乡演出中,台下一名农村青年的诘问,成为谢涛向晋剧艺术高峰攀登的动力。“这些迸着火光的言辞,代表了农村新一代知识青年的戏剧诉求,如果晋剧不改革,不发展,他们终将弃戏而去。”谢涛意识到,创新才是对晋剧艺术的更好传承。

  从晋剧《丁果仙》开始,谢涛带领团队对古老的晋剧艺术作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07年,她在新编晋剧《傅山进京》中塑造的思想文化巨擘傅山,不仅为晋剧艺术留下了又一经典形象,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晋剧在当代的魅力。谢涛在继承师傅李月仙老师表演、演唱风格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在唱腔中更加注重情感的渲染,吐字行腔韵味醇厚,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丰满,着实令人着迷。她对晋剧的艺术创造,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这或许就是谢涛拥有的“魔力”。

  十余年间,谢涛和团队一起创排了晋剧《上马街》《紫穗槐》《于成龙》《起凤街》等新戏。新创剧目的推出,让谢涛声名鹊起。专家们说,她的表演既细腻又奔放,将程式与人物融为一体,是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戏迷对于谢涛和新戏的喜爱更为直接。2017年,《于成龙》作为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的参演剧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文化馆大剧院上演。专程从内蒙古巴彦淖尔赶来的戏迷说:“听谢涛唱戏是从晋剧《傅山进京》开始的,一听就彻底‘沦陷’了,太有味儿了!”在舞台上,谢涛展现着晋剧魅力,用实力“圈粉”。如今,谢涛从“唱好晋剧”向“传好晋剧”转变着。不久前,谢涛从艺40周年原创剧目展演暨表演艺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活动期间,谢涛新收了商永吉、韩龙龙、韩丽华、张亚琦四人为徒,为晋剧艺术传承发展留下了火种。“我们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回首40年从艺路,传承和发展晋剧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在未来的舞台上,晋腔晋韵一定会传播得更远。”谢涛正用行动,传承着晋剧之美。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