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节前,90岁的市民刘守鑫老人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作为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击金门的老革命,刘爷爷向儿孙传递的一直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家风。在这样的家风引领下,从儿女到孙辈,大都是共产党员,个个踏实,做事肯吃苦,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
几次“死里逃生”
刘爷爷住在彭西二巷的汾西重工宿舍院。走入老人家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桌子和柜子,向人们诉说着主人的简朴和踏实。
老人身体不错,走路比较稳健,只是听力不太好。这是抗美援朝中,一次炮击留下的后遗症。
他是沁水县人,抗战时期,曾是游击队的“小情报员”。16岁时,他被沁水县第一高小推荐到部队的野战医院参军。在战争的炮火中,他从为伤员处理伤口、包扎等基本医护本领学起,渐渐成长为一名素质过硬的军医。解放石家庄、上党战役、晋南战役、晋中战役、解放大西北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多个战役中,他奋不顾身,将战友及时从死亡线拉回来。
当时,解放太原战役打得特别艰难。他被敌人击中后背,却忍着伤痛从火线背回5名战友,为他们包扎,送上担架后,才体力不支倒在地上。经历过战争的淬火,他获得过华北解放纪念章、大西北解放纪念章、大西南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团纪念章、全国功勋章等多项荣誉,还荣获甲等功等诸多表彰。
传承优良家风
战场上,刘爷爷九死一生。对现在的生活,他非常知足。“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走了,我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很大的福气了!”
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他也一直恪守在部队时养成的优秀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当时的汾西机器厂职工医院担任院长期间,刘爷爷一直将职工的利益和需求放在前。在家里,他更是避免为家人增添负担。
刘爷爷已经90岁高龄,日常有家庭服务员照顾。但家庭服务员有事请假时,老人常常自己动手炒菜、煮面。对此,儿女们提出“抗议”,认为老人辛苦一辈子,应该等他们回家做饭,让老人享受被人照顾的感觉。但老人认为,自己既然身体尚好,就不应该给儿女添负担。老人每天打太极、下楼和邻居们聊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特别充实。老人言传身教,常常告诉儿孙们:“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做人、做事。”
儿孙个个优秀
在他的影响下,一家人和乐而积极,大都是共产党员。他的两个儿子都曾参军入伍,大儿子刘波涛从部队复员后,在汾西重工车间工作。他并未安于现状,而是通过自学获得大专学历,目前是一名高级技师和技能创新带头人。刘波涛设计的包装架全位置焊接工艺设计改造获得省国防科技工业“五小”发明竞赛优秀成果二等奖,红轮快速定位装配工装等多项设计改造获得汾西重工技术革新一、二、三等奖,并连续多年荣获优秀党员质量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大儿媳在汾西重工电视台工作,小女儿在医院工作,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们常常为老人买他爱吃的双合成点心。做饭时,专门给老人煮得软和些……上大学的大孙子每次放假回来,不是像其他年轻人那样只顾自己玩乐,而是抽时间到爷爷家,陪爷爷打“双升”。这是老人喜爱的娱乐之一,也成为家庭成员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
其他儿女、孙辈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以老人传递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家风,兢兢业业,做出各自的贡献。
儿孙们说,这个家风是老人为他们留下的珍贵财富,他们要守好,并践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