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精彩、激动人心、永远难忘……这个夏天,一场万众欢腾的体育盛会,绘就成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让三晋大地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可以说,独具特色的二青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运动的盛会,也是东道主山西的历史文化博览会。
近日付梓面世的《并州之外是故乡》以二青会网络火炬在全国各省市传递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些特定历史故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纵向描述及山西与中国各种之间在人员往来上的横向交叉比对,浓缩了山西五千年人文历史和发展轨迹,强调山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是了解山西、发现山西、推荐山西的重要读本。作者的名字叫王清茗。
王清茗,原名王新广。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历史文化与旅游理论研究者,曾任职于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历任《晋商》杂志编辑、《山西开发区》杂志主编等职务。理论代表作品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山西:乡村旅游升级进行时》《晋中全域旅游》《洪洞大槐树景区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乔家大院开展深度慢旅游的实践》《介休:从挖焦煤到挖文化》等。文学代表作品有《方山怀古》《张壁古堡》《雁门关》等。
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
《并州之外是故乡》分为三大部分,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即可独立成篇,又可连续阅读。除三十篇山西地域文化传播文章外,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内主流媒体发表的数篇山西历史人文方面的优秀散文,观其文章,不难看出王清茗丰厚的历史文化储备与扎实的文学功底。
王清茗自幼就有个文学梦,对历史文化的狂热也是由来已久。“虽然有些诗当时还看不懂,但是我能背诵许多。”小学三年级,他在太原柳北的古籍书店无意间看到《唐诗三百首》,不料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买回家中后,更是不忍释卷。渐渐地,他已能背诵百余首唐诗。
上中学后,王清茗开始订阅《城市文学》,恰巧同学的父亲又是该杂志编辑,于是,他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尝试写作投稿。没过多久,其文章便刊发在该杂志上,这对一心热爱文学的王清茗来说,无疑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
随着王清茗对阅读、写作热爱的日益加深,《太原日报》《新华文摘》等报纸杂志也逐渐成为他学生时代的必读刊物。在那段时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诸多散文大家的文章,为其日后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久以来养成的阅读习惯,使得王清茗在工作后,仍会腾出时间看书学习。在27岁到35岁间,他将《二十五史》通读两次,又用两年半时间将《马克思全集》看完。与此同时,他的足迹也遍及全省119个县市,极大程度拓展了他的眼界格局和思维理念。
从《晋商》杂志到《山西开发区》杂志,再到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单位,从业以来,王清茗的工作几乎都和文化旅游息息相关。而这,不仅为他在旅游圈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也使得他对家乡的文化旅游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见解。
2006年,王清茗开始尝试撰写历史性、政论性散文及一些旅游理论性质的文章。九年时间他共写了三四百万字,集结出版的就有二百万字。2015年,他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取名为“行走山西”。时至今日,他已发表了700余篇原创文章,受到上万粉丝的关注和青睐,“行走山西”也一跃成为省内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宣传平台。
坚守,让光芒点亮他人
2016年,王清茗偶然得知临汾市浮山县北王乡李家堡村有一个贫困女孩儿,于是他多次进行实地走访,并多次通过“行走山西”微信平台报道了“浮山女孩”一家的悲惨遭遇,使其不仅在网络中被热传,更被多家景区关注。
“最初的想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公益行为,诱发旅游扶贫的原始动力,唤起类似贫困家庭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王清茗回忆说,他当时向省内旅游单位发出“浮山女孩”一家四口五一出游的公益申请,获得了多家景区的支持和帮助,并带队陪伴其一家人先后到平遥古城、王家庄园等景区观赏游玩,彼时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浮山女孩”的个体救助。
2017年3月5日,惊蛰时节,万物生长。王清茗再次通过“行走山西”微信公众平台发起“成童礼”活动,举办地选在榆次老城文庙。“活动选择文庙,既是探索文旅融合,给游客一种沉浸式体验;同时,也想唤醒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王清茗说,“成童礼”使得典雅的礼仪和古色古香的建筑完美契合,对抵制12岁宴请的奢靡之风、树立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对景区的宣传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路走来,王清茗始终通过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章,向人们展示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家乡与现代化并存的古典风貌,展示山西人的热情好客和开阔胸襟。“现在除了写文章,还会受邀参加一些讲座,策划一些新的旅游方案。”王清茗坦言,相比较写文章,讲座和策划更需要严谨,因此也需要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无论何种方式,自己仍会一如既往地为山西的文化旅游事业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