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社会批判视角
马克思的生产和再生产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后者。纵观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它具有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的“再生产”是人的再生产、生命的再生产。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的自身生命的产生、维持和发展就是人的再生产。这种现实的人的再生产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基础。《共产党宣言》全篇围绕“消灭私有制”展开,但马克思同时指出,“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因为雇佣工人只能靠仅有的这些生活资料的占有来“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生命再生产即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是产生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维持和再生产这个劳动力就构成了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成本,“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或再生产这个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量决定的”。对此,阿伦特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她看来,劳动者的生命再生产是“马克思理论的起源”,认为“马克思以此道出了一种其前人……和其后来者从未达到过的深刻的体验”。当然,阿伦特对马克思再生产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其次,马克思的“再生产”是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动物也生产,但它是片面的,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在此,马克思是以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和美的规律的构造来说明“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无疑超越了把自然界仅仅作为索取和掠夺的资源对象,而以一种生产伦理和生态伦理的视角对待自然界。马克思的全面性再生产表明人能够以自然对象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相结合的真正实践来“创造对象世界”,它不仅在自然对象中追求和体现美的规律,而且通过这种实践能使人类自身得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海德格尔把马克思的生产解释为以进步为目的以及对技术“支架”的依赖,鲍德里亚把马克思的生产界定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来支配自然,认为“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被支配概念,没有任何其他含义。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科学和技术,通过分离的方式把自然无限地再生产出来时,才实现了自然的本质”。这些显然都是误解了马克思“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深刻内涵。
最后,马克思的“再生产”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的目的是在生产者的这些客观存在条件中并连同这些客观存在条件一起把生产者再生产出来。”在此,马克思表明生产的目的是“再生产”出生产者及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即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换言之,生产者的社会存在条件是生产者再生产的结果。当然,人与社会是相互生成的,人生产社会,正如社会生产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社会存在条件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存在条件必然呈现出阶级关系特征,因而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下,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本身的再生产和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于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呈现出辩证的“再生产”关系,即他们“每一方都由于再生产对方,再生产自己的否定而再生产自己本身”。在工人生产出资本家、资本家生产出工人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就被“再生产”出来了。这种“客观存在条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表现为这样一种“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再生产、对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说明,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再生产不仅是片面的,还会遮蔽掉马克思以此展开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批判的分析视角。
作者简介
姓名:于佳
工作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