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模式是枫桥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阳曲县在学习"枫桥经验"过程中,创新性地发展出更接地气的自治、法治、心治"三治融合"。建设"乡村治理协会",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推进覆盖全县124个行政村的"大培训、大普法",培养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好习惯;深化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的群体开展心理辅导和援助。
拉家常化积怨
去年夏天,因栽树问题,临汾籍工人郭师傅和发包方老杨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纠纷,涉及到了50余名工人。虽然纠纷双方都不是泥屯镇思西村的村民,思西村委还是第一时间赶到纠纷现场,并迅速组成调解小组开始调解。经6小时的努力,双方达成协议,工人们顺利拿回31万元的工钱。2013年,青龙镇村吕女士串门时被邻居何阿姨家的狗咬伤,并致死。因多次调解未果,两家人不仅互不来往,还有矛盾升级的迹象。去年,村里成立了“红袖志愿服务队”,队员们走村入户,及时上门调解。调解员多次到何阿姨家说和,在拉家常时摆事实讲法律,终于做通了何阿姨的工作。何阿姨答应赔偿,并主动登门道歉。 近几年,为化解基层矛盾,阳曲县各乡镇采取了不少措施。泥屯镇成立乡村治理协会、红白理事会、“夕阳红”维稳团队等六个群众组织,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同时还加强村规民约建设,24个村重新完善了村规民约,并通过乡村文化的传承,道德模范的引领,形成向善孝老、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互帮互助的良好乡风。
有麻烦找律师
“以前,群众‘信访不信法’;现在,有麻烦先到‘法治诊所’找法律顾问。”近日,说起“法治诊所”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泥屯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连声感慨。
泥屯镇是一个大镇,村多、人多、事情杂。为推进全镇“法治诊所”建设,该镇与山西三晋律师事务所合作,大到镇政府决策,小到居民纠纷解决,都要参考法律专家的意见。同时,建立泥屯镇公共法律服务站,6名律师每天轮流值班,免费接受群众咨询,并建立了微信平台,随时网上答疑。辖区还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为村委和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法律咨询服务,不仅参与纠纷调解,受理诉讼案件,还要定期“巡诊”,上门为特定群体提供法律服务。 阳曲县还以“周末学堂”为载体,在124个行政村开展法律大学习大宣讲,培养村民的法律意识,并依托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律师诉讼代理等服务。
咨询师解心结
77岁的冯大爷最近只要有空,就会找心理咨询师康轩浩聊天。一个多月前,冯大爷总是一副精神不振的模样,吃不下饭,心情一直很郁闷,家人怎么劝都不管用。去年,得知太原安宁特殊人群服务保障创新基地在太原安宁医院挂牌,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家人便带老人来求助了。
“老人情况不算糟,只是有轻微抑郁情绪。”心理咨询师康轩浩说,经过五次咨询,老人的心理状态渐渐稳定,与家人关系也亲密了不少。 除开展心理咨询,基地还设有健康培训教育中心、成瘾检测中心、危机干预与帮扶中心。依托该基地,阳曲县对辖区内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矫正、吸戒毒人员、闲散青少年等实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同时,该县还推进心理咨询村级普及,将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反常的群体纳入视线,开展心理辅导和援助。该县还成立了心理服务协会,37名国家心理咨询师已完成与各乡镇、社区的对接,保障心理服务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