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娄烦县产业扶贫项目香菇种植,为贫困户拓展了致富途径。宿晓健 摄
编者按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娄烦县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省城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36户38156人。经过3年的全力脱贫攻坚,娄烦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17个贫困村按流程公告退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8.8%降至0.8%。
冬日的娄烦,天寒地冻,按惯例,是村民的农闲时光。可在许多村子里,数千名县乡村帮扶干部忙碌的身影,为每一个村子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抓主责 聚合力 压实责任作战
“开局就是决战,上阵就要冲刺”。自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娄烦县委、县政府构建起层层抓脱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以及干部到一线的结对帮扶体系,督查常态化的考评问责体系等。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领导组,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落实“双签”责任,逐级签订“军令状”。实行8个战区作战,各战区由3名县级干部负责,把乡村两级、帮扶部门纳入作战体系,30名县级干部沉到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作战员”,与战区干部群众奋战在一线。制订了驻村帮扶责任细则,明确职责,建立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和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联动帮扶机制,实行“5天4夜”工作法,精选235支工作队、6298名工作队员、145名村“第一书记”到一线,吃住在村、工作在户,白天帮扶、晚上研判,定措施、抓产业、解难题。组织736名副科以上干部返原籍,与帮扶干部包产业、包脱贫、包党建、包稳定,形成帮扶合力。提升干部脱贫攻坚能力,累计培训脱贫攻坚干部1.3万人次。开展作风集中整顿,制订了《脱贫攻坚问责暂行办法》等制度,定期考评问责。组建了8个明察暗访组,开展常态化督查。扶产业拓富路筑牢脱贫支撑
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建立起产业扶持、龙头带动、利益联结机制,激活“造血”功能。娄烦县实施了马铃薯、光伏“两个全覆盖”,马铃薯项目覆盖1.2万贫困户,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左右。88.48兆瓦的光伏扶贫项目,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娄烦县累计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77个,覆盖贫困户7500余户2万余人,贫困户户均2个以上脱贫项目。重点打造了中药材、小杂粮、绿色蔬菜、沙棘、食用菌、油用牡丹、特色养殖等7个特色扶贫产业,种植中药材2万亩、小杂粮6万亩、绿色蔬菜1.5万亩、沙棘1.5万亩、油用牡丹2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31个。注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施投资2亿元的汾河牡丹产业扶贫开发项目,2.16亿元的沙棘果枝综合利用加工项目,3亿元的贫困户肉牛托管中心建设项目和9000万元的特色养貂等龙头产业项目,带动1017户6674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通携程网娄烦旅游扶贫专区,推出两条乡村体验游线路,启动了1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引进苏宁易购、农芯乐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点88个,销售农产品55万公斤。出台贫困户利益联结政策,探索形成了“支部+产业+贫困户”“财政+合作社+贫困户”“村社一体化”“企业+金融+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电商+产业+贫困户”等6种利益联结模式,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挪穷窝 拔穷根 消灭深度贫困
娄烦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攻克深度贫困的主抓手,确定了25个村1706户4160人的易地搬迁。按照“尊重民意、遵循自然、突出特色、兼顾产业”的思路,通过回购存量房安置895户2456人,统规自建安置400户857人,分散搬迁安置411户847人。解决好“搬出后怎么办”的问题,抓好后续发展,在搬出地发展光伏产业、中药材、油用牡丹、经济林等项目25个,开展技能培训620人次,培育扶贫车间2个。杜交曲镇4个搬迁村由“第一书记”牵头创办公司,吸纳105名村民就业。
兜底线 织密网 落细落实政策
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统筹抓好低保、医疗、教育、临时救助等工作。农村低保标准从2014年的268元提高至430元,超过贫困线标准。向4818名贫困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1699.6万元,兜住了最困难群体的底线。实施健康扶贫,“双签约”1537户4114人,上门服务1.26万人次。落实贫困人口医疗“136”“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引入大病及慢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扩大报销病种,提高报销比例,累计救助1.78万人次4950万元,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抓实教育扶贫,“营养餐计划”覆盖全县农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贫困生上高中实行“两免一助”、上职业高中实行“一免一助”,对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资助5000元,“雨露计划”对考入职校、大中专的学生资助2000元,累计资助10.75万人次5039万元。
强基础 变面貌 推进整村提升
以宜居宜业、生态优先为方向,瞄准短板、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全面提升贫困村整体发展水平。完成饮水安全工程187处,提升了119个贫困村12436户贫困户38156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标准。改造县乡公路29.58公里,改造农村公路338公里。累计改造危房和危险土窑洞2913户,基本消除了全县C、 D级危房和二级、三级危险土窑洞。改扩建45所中小学、26所幼儿园,实施24所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投资1.3亿元的第三实验学校工程已动工建设。实施135个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总投资1.07亿元的县城综合性医院投入运行。新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6个。投资1.4亿元对46个村人居环境进行改善。投入2160万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使娄烦县农村环境发生根本性改观。
探新路 创特色 拓展脱贫路径
娄烦县以改革创新思维推进脱贫攻坚,最大限度地集聚资源、激发活力,探索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四位一体”生态脱贫路径,创新造林增收、资产收益、产业增收、技术服务、生态补偿“五项机制”,实施生态扶贫“五大行动”,把增绿过程,变为村民的脱贫致富过程。组织65家贫困户组成造林合作社,累计造林23万亩,参与的458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500元。经济林提质2.7万亩,2307户4940名贫困人口受益。实施退耕还林14.8万亩,4320户1.2万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67元。聘用贫困护林员341名,人均年收入1万元,带动1080人脱贫。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防护网内2.6万亩土地实行补助,库区群众每年增收800元,使3.5万人直接享受到保护生态带来的红利。构建“1+3”社会扶贫模式,以中国社会扶贫网为依托,建立爱心扶贫、项目扶贫、消费扶贫超市,搭建起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实施公益项目144个,惠及37个村。构建“党建+扶贫”模式,着力加强“三基”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引领模式,有98个党支部创建合作社,党员牵头创办、领办合作社135个。
提素质 增动力 强化智志双扶
娄烦县在抓好“富口袋”的同时,更注重“富脑袋”,在所有贫困村建立脱贫学堂,开展政策宣讲5623场次,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台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综合奖补办法》,鼓励外出务工、自主脱贫。选树表彰优秀“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自主脱贫示范户,组成宣讲团进村宣讲173场次。以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全县累计培训2.2万人次。贫困劳力年均外出务工1万人左右,人均收入1.2万元以上。以转变乡风提升脱贫自觉,组建农村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等创建活动,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向上向善的正气。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三年多来,娄烦全县上下聚焦贫困,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创建了脱贫攻坚的“娄烦模式”。
一场消灭贫困的脱贫攻坚行动,一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深刻变革,让一个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的娄烦,意气风发,精神昂扬。
英雄的娄烦人民,豪情满怀,站在脱贫攻坚的新起点上,正积极谋划着“脱贫之后怎么干”“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我们相信,一个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娄烦,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