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锦市推出的“扫黄打非”苇编书签。
盘锦市“扫黄打非”办公室供图

辽宁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郝国平创作的“扫黄打非”主题漫画。
盘锦市“扫黄打非”办公室供图
“这芦苇编成的书签上画着我们盘锦本地的丹顶鹤和芦苇荡,可受学生欢迎了,说真的,我看到上面刻着的诗词也想收藏一套呢。”近日,在辽宁省盘锦市开展的“扫黄打非”进校园活动中,兴隆台区林丰学校的教职人员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了当地制作的苇编书签。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盘锦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积极发动“扫黄打非”全战线力量,携手各界文艺骨干,深入挖掘盘锦市地域文化特色,以“扫黄打非”主题文创产品、“扫黄打非”主题系列文艺创作、“扫黄打非”文化进课堂三大举措为创作方向,接连打出“扫黄打非”文创融合组合拳。
跨界融合开发文创周边
“刺绣、剪纸、苇编,还有其他地域特色文化产品,如今我们市的‘扫黄打非’工作跨界融合各类文化元素,获得了广泛好评……”辽宁省盘锦市“扫黄打非”讲师团的卓文达介绍道。
盘锦市“扫黄打非”办公室携手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积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不断拓展“扫黄打非”工作文化外延,先后结合满绣、苇编、剪纸、特色糕点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以湿地风光和“扫黄打非”文化为元素,精心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扫黄打非”主题文创周边。
“‘扫黄打非’是清风正气的正能量,我们的‘果子’结合了‘扫黄打非’工作也就变成了正能量的一部分,变成了帮助正能量入心入脑的一部分。”入选盘锦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刘家果子铺负责人介绍道。
“现在宣传‘扫黄打非’工作的载体多了,也就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闲了想读书时有苇编书签和民俗书立,饿了有‘护苗’‘绿书签’的特色糕点,‘扫黄打非’工作总能出现在人们需要的地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盘锦市万达社区的工作人员针对种类日益增多的宣传品介绍道。
整合资源凝聚宣传力量
“在‘扫黄打非’的大背景下,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宣传正能量的故事,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在读者中宣传非法出版物的危害,让非法出版物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建立良好的读书环境摇旗呐喊,是我创作这个小故事的初衷。”短篇小说《智擒黑书商》作者陈艳梅说道。
据了解,盘锦市“扫黄打非”办公室近年来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原则,组建了一支包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李润中,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钟奖获得者、作曲家隋永明,辽宁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郝国平,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陈艳梅等众多文艺骨干在内的创作队伍,以弘扬“扫黄打非”正能量和清正风气为出发点,结合盘锦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不断创新形式、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包括《众手护苗绿书签》《农家小书屋》《智擒黑书商》等在内的一系列主题漫画、快板、短篇小说和书法作品。
今年4月,盘锦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专业拍摄团队,携手本土专业音乐人制作了“扫黄打非”主题少儿歌曲《小小绿书签》MV,迅速提升了“扫黄打非”工作在全市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歌曲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辽宁省“扫黄打非”办公室的高度认可。4月28日,《小小绿书签》MV在辽宁省“绿书签行动”启动仪式上首发,实时在线浏览人次超30万。
“能得到这次参与拍摄的机会,同学们和家长们都很珍惜,现在孩子们通过学歌,不仅知道了阅读正版书和保护版权的必要性,更成为学校中‘绿书签行动’的宣传大使!”在《小小绿书签》MV拍摄现场,兴隆台区霞光府小学教师侯思雨如此说道。
组建团队科学引导“护苗”
“这次公开课对同学们的帮助很大,我也是第一次这样系统地了解到如何辨别非法出版物。”在大洼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任七年级班主任的辛冬梅,在盘锦市首堂“扫黄打非”进校园公开课结束后说道。
今年5月5日,盘锦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组建了一支由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员、市委讲师团专业讲师、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一线执法人员组成的“扫黄打非”宣讲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所,就“扫黄打非”工作内涵定义、如何辨别非法出版物、正确识别网上各类风险三大主题,开展了“扫黄打非”主题系列巡讲。在大洼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开展的系列巡讲第一课,还邀请了辽宁省“扫黄打非”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反非法反违禁处处长李安庆到现场,为学生们赠送盘锦当地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护苗”。
据悉,除了宣讲团授课,系列巡讲还包含“扫黄打非”知识问答、“护苗·绿书签”行动公益捐赠等联动活动,以问答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结合互动活动发放苇编书签、文化图书、文创书立等多种“扫黄打非”主题奖品,引导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带回班级中、校园内、家庭里,通过“自幼及老”的传播,真正实现“扫黄打非”宣传全年龄段覆盖。
“接下来,在现有的融合基础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扫黄打非’工作和本市地域文化之间的连接点,持续扩大盘锦市‘扫黄打非’的社会影响力,围绕打造省内最具特色的‘扫黄打非’城市品牌继续努力。”盘锦市“扫黄打非”工作人员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