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综合新闻

双塔寺明清佛像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胡春良 文/图 2025年11月21日 18:18

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

东方药师佛

  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初名永明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尤以佛塔和文峰塔双塔闻名于世,成为锦绣太原的标志。除了双塔,双塔寺还珍藏有众多珍贵文物,比如大雄宝殿的明清佛像等等。

  大雄宝殿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是寺院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面阔19.35米,进深11.3米,面阔五间,整个殿宇不用一钉一木,均为砖砌。正中三个券洞中分别供奉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东方药师佛,即三世佛。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对象,俗称“三宝佛”。在印度哲学中,因果的观念不能和时间空间相分离,时间和空间不能独立存在,因此三世佛分为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与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横三世佛(又名三方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另一说是东方阿閦佛,又称“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纵三世佛(又名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双塔寺大雄宝殿的“三世佛”即为横三世佛。

  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其中以阿弥陀佛立式铜像工艺最为精湛,堪称明代铜造像的经典。佛像高3.85米,全身贴金,头梳螺髻,身披通肩袈裟,内穿下衣,腰系软带于腹前打结,左手仰于腹前,中指弯曲,右手向下,五指舒展。佛像面相方圆,宝相庄严,两耳垂肩,眉骨弯曲,眼神下视,凸鼻圆润,口形偏小,下巴处皱纹如月。

  释迦牟尼佛像,材质为铸铁,头梳螺髻,身披通肩袈裟,袒胸,结跏趺坐,两手捧佛钵于脐前,面相扁平,眼波偏大,口形微皱,视线直盯前下方,身体挺直,神情呆滞,应为晚清作品。

  东方药师佛像,也是铁铸,结跏趺坐,饰螺发,披通肩袈裟,内穿下衣,腰缠软带于腹前打结,左手仰于脐前,右手仰于膝面,面相方圆,上额微宽,眉形弯曲,眼神下视,鼻梁挺直,口形微皱,耳大,下巴收缩,应为明末或清初作品。

  释迦牟尼佛像和东方药师佛像,两像比较,虽大小近同,坐姿相仿,但造型风格有所不同,铸造时间应不在同一时期。释迦牟尼佛和东方药师佛像,原为太原北十方禅院的造像,北十方禅院废毁后,才迁移到这里。

  在历史上,太原曾有东、西、南、北各十方禅院。“北十方禅院”指的是千寿寺,又名北十方寺。原本是在观音堂的基础上扩建成一座规模宏伟的净因禅院。明代太原城中的晋王来此进香、拜佛,还亲笔题书“千寿胜境”四个大字,因此被改名为“千寿寺”。明末清初,千寿寺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新修戒坛15间,寺院扩展为东、西两院。及至乾隆登基后,山西巡抚喀尔吉善广布钱财,兴建了高约13丈的浮图宝塔,专门供奉佛舍利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太钢厂址的扩大,早已废弃的千寿寺并入了太钢厂区。在今天北中环路,太钢南门向东不远,有一条窄巷,就叫“北十方院”。

  大雄宝殿的佛造像不仅是宝贵的宗教文物遗存,也是明清时期山西发达的冶铸业的物质见证。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