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综合新闻

五瘟神降服疫鬼图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郭悦 2025年11月21日 18:12

  今年年初,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马家沟一处荒僻的冲沟断崖上,一孔不起眼的窑洞因文物保护员的偶然发现重见天日。这座被命名为马家沟瘟神庙的明清时期窑洞,虽门扉尽失、砖瓦残损,却以其窑壁上的精美壁画,为研究古代民间信仰与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其中,南窑壁的《五瘟神降服疫鬼图》尤为引人注目。

  这幅壁画呈长方形,长2.57米,高1.43米,以黑、褐、青三色为主调,背景是层峦叠嶂的山水与四棵苍劲的松树。画面中心描绘了五瘟神合围降服六名疫鬼的场面:外围五名瘟神身着各色袍服,或持法器,或徒手而立,神情威严;中央的疫鬼则被绳索捆绑,跪地伏首,姿态狼狈。细观之下,右下角一名疫鬼秃顶蓬发,身缠草裙,正回首与同伴窃语,却被一名瘟神属吏牵绳喝止;左侧三名疫鬼匍匐跪地,其中一人双手伏前,面露惶惧,仿佛在祈求宽恕。整个画面布局紧凑,人物动态鲜明,部分颜料虽有剥落,但线条勾勒的张力仍清晰可辨。

  瘟神,又称五瘟使者,是中国民间道教中司掌瘟疫的神祇。其形象可追溯至魏晋典籍《女青鬼律》,书中将五瘟神与五行、五方相配,各司其职。至隋唐时期,五瘟使者逐渐被纳入道教神系,并由“鬼”转为“神”,成为民众祈禳瘟疫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马家沟瘟神庙的壁画中,五瘟神多为兽首人身的异相,如马首、鸟首等,这与山西、河北地区明清水陆画中的五瘟形象一脉相承。然而,此画中的瘟神仅一人手持狼牙棒,其余皆徒手而立,相较于其他寺庙壁画中法器林立的喧闹场景,更显庄重肃穆。

  该壁画的艺术价值亦不容小觑。它摒弃了传统水陆画的浓艳设色,以水墨为主融入山水意境。远山淡染、松枝遒劲的背景下,神鬼对峙的画面既具有宗教仪式感,又不失文人画的雅致。这种将道教题材与中国画技法结合的尝试,在明清民间庙宇壁画中颇为罕见。此外,壁画对疫鬼形象的细致刻画——秃顶、草裙、捆绑跪地等细节,直观反映了古人对瘟疫的具象化想象,“降服”而非“诛杀”的主题,或许也寄托了民间以非暴力化解灾疫的愿望。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