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综合新闻

点亮别人的光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倪涛 2025年11月20日 18:09

  翻开梁鸿的《要有光》(中信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最先触到的不是文字的重量,而是带着生活体温的细节。梁鸿用三年时间走遍城市街巷、农村田埂,走进家庭客厅、学校教室、精神医疗机构诊室,把那些被羞耻与无助裹着的生命故事,轻轻从阴影里托出来,摊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是不回避“幽暗”,却总在字里行间种着“光亮”。梁鸿的笔不给孩子贴“问题少年”的标签,只是蹲下身静静听他们说话。这些少年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最鲜活的生命力,他们或许被困在情绪泥淖里,却从没停止对“春天”的张望。梁鸿还记录了父母的纠结,他们明明想把孩子护在怀里,说出来的话却成了刺。她也记录了教师的失衡,盯着成绩单的目光,常忽略课堂上突然沉默的身影。她更记录了咨询师的坚持,每一次倾听都像搭一座桥,想连通孩子与成人的世界。这些群像慢慢拼出真相:青少年心理困境不是个体的“病”,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织的一张网,困住了孩子,也缠住了想靠近他们的人。

  书里的两个追问,像两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每个人的反思之门:“我们是不是在日常的话语、表情和行为里,制造了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深处,有多少习以为常的习惯,正在背离对孩子的爱?”这些追问戳中了很多日常盲区。身边总有家长说“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不懂”,这话裹着爱的外衣,却悄悄堵住孩子说话的出口。有些老师提起“休学的孩子”,语气里有微妙的排斥,这种隐性态度比直白批评更让孩子心慌。社会上对“抑郁”的异样眼光,也把该被关注的困境变成要遮掩的“秘密”。

  这本《要有光》不只是“读故事”的书,更像一张从“看见问题”指向“解决问题”的地图,给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指了方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说:“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都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这话戳中很多家长的心事,不用硬撑做“完美家长”,承认自己“不理解”,比假装“我懂你”更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所以不妨少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多坐下来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少替他们做“正确的决定”,多给一点“试错的空间”。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天光刚好落在“要有光”三个字上,突然懂了梁鸿写这本书的心意。光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奇迹,是每个人用一点行动点亮的微光。家长多一分耐心,教师多一分关注,社会多一分包容,那些被困在情绪里的少年就能慢慢从泥淖里走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而我们每个人在点亮别人的光时,自己也成了发光的人,这样的光亮聚起来,就能照亮更多青少年前行的路。

(责编: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