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提醒,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年龄超过40岁、有长期吸烟史、接触粉尘或油烟的人群,要提高警惕,如有不适,要尽早就医。
在我国,慢阻肺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者人数近1亿,但知晓率较低。慢阻肺是一个阻碍顺畅呼吸的疾病。肺部就像一棵倒挂的大树,气管是树干,支气管是树枝,肺泡是树叶。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或颗粒(最主要的就是烟草烟雾),会导致这棵“呼吸之树”发炎、受损、变得狭窄,呼气时气体排不出去,就像被堵住一样。久而久之,“树叶”(肺泡)被破坏,失去弹性,呼吸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易被发现,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如长期、反复地咳嗽、咳痰,尤其是早晨起来时;进行爬楼、快步走等活动时,感觉气不够用,逐渐发展到穿衣、洗澡时都喘不上气;吸烟者咳嗽,这是最典型的早期信号之一,但常被吸烟者误以为是正常现象。
“慢阻肺是可防、可治的。”专家建议,一是立即戒烟,这是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第一步,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戒烟都能延缓疾病进展。二是规范治疗,长期、规律使用吸入药物能帮助扩张气道、减轻炎症,慢阻肺患者需要坚持吸入治疗,切勿自行停药;三是肺康复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和适度的体力活动,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四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急性加重。四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避免受凉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