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一场降雨让太原有了些许寒意。不过这倒给了“吃货”们一个口实,可以享受冬日特色早餐了。上周末,记者在万柏林区、迎泽区、小店区一些街巷看到,头脑、羊汤、丸子汤等最受太原人喜爱的早餐,蒸腾着热气,食客们大快朵颐,好不快活。
羊汤:“大碗肉加肉,再来二两肉”
11月8日早8时许,和平北路玉河街口的向阳羊汤迎来了客流高峰。
推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羊肉的香气。店里座无虚席,收银台前还排着五六位顾客。“一碗肉一碗杂都加肉,两个饼子一根麻花,快点啊!”不用看菜单、餐牌,熟客魏先生简单利索的话语,店家自有默契,一碗肉是大碗羊肉汤,一碗杂是大碗羊杂汤,加肉则是额外各填一两羊肉,饼子就是油酥饼,还得一切四块。短短几分钟餐已备齐,店员大声地喊号叫人,“58号取餐,葱花、香菜自己加。”
一眼看去,顾客覆盖各个群体,有悠闲自得的老人,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有校服打扮的学生,还有穿着一身家居服就出门的小区居民,有的闷头吃着,有的相互聊着。一顿饭工夫,多数人额头都冒了汗,戴眼镜的也摘下来放一边。“平时就好这口,尤其是冬天,一碗羊汤下肚,又饱腹又暖和,舒服!”
头脑:“喝上一大碗,中午都不饿”
尚未立冬时,太原不少商家就迫不及待地上了太原的特色小吃——头脑。11月7日立冬当天,记者在外卖平台上看到,头脑已经在各县(市、区)遍地开花了。
11月7日早8时许,小雨仍然淅淅沥沥,千峰南路的清和元饭店,顾客络绎不绝,其中很多人都是奔着头脑而来。隔着“明厨亮灶”可以看到,在羊肉、酒糟、煨面等熬制的浅黄色汤糊里,师傅不停地放入羊肉、藕片、长山药等配菜,不一会儿一碗头脑就制作完成。
“年轻时陪着父母喝头脑,一来二去自己也喜欢上了。”几杯黄酒下肚,顾客老周话多了起来。他说,自己退休已经五六年了,冬天差不多每星期喝一两顿头脑。一方面是美食、是养生,天寒地冻时热乎乎来一碗,再配上一笼烧卖、二两黄酒,“浑身冒热气,胃里舒坦。”另一面是情怀、是念想,“当年父母给我们兄弟姐妹讲傅山、讲八珍汤,好像就是昨天的事儿……后来才明白,其实就俩字——孝道。”
丸子汤:“头一晚炸的,吃着才带劲”
相比一餐动辄二三十元的羊汤、头脑,烙饼丸子汤、油条老豆腐显然更接地气,更具日常烟火气。
11月9日9时许,虽是星期天,可学府街长治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店却是顾客盈门,店名“烙饼丸子汤”,主营烙饼丸子汤,所见即所得,透着一股实在劲儿。店内许多刚睡醒模样的居民,衣着随便、状态悠闲。
“来碗丸子汤,三块钱烙饼。”虽已立冬,顾客张先生还是老习惯,愿意支张桌子坐在门口,亮堂畅快、轻松自由。冲着里边喊一句“多放葱花、香菜”,不一会儿老板娘就端上来了。自己加点陈醋、辣子,一边搅匀一边就晾得不烫了,吃口烙饼喝口汤。“他家的丸子用的肉好,而且是头天晚上刚炸的,新鲜好吃。”张先生一边吃,一边和相熟的邻居扯闲篇,跟老板娘“逗闷子”,笑声不断。
快吃完时,拿出准备的饭盒,“老板娘,带走一碗,结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