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元街道迎泽桥西社区的片区,有6个快递站点、100余名活跃骑手、40余名快递员,以及数百名网约车司机。社区党委以“桥小西”党建品牌为牵引,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友好小区、友好街区、友好楼宇”等服务场景,走出一条与新就业群体“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筑牢“红色桥头堡”
社区党委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主线,充分发挥“桥小西”品牌中“红色桥头堡”的核心作用,构建起“党委统筹、企业联动、党员带头、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将新就业群体服务纳入社区党建重点工作。
成立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的“暖新”服务团队,选派党建指导员“一对一”对接顺丰等重点平台站点,常态化开展走访摸排,精准掌握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分布特点与服务需求。
同时,整合“双报到”党员、爱心企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联动中国铁塔、山西卓育云教育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爱新互助团”,为暖心服务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急难愁盼有回应
工作生活中,新就业群体也会遇到各种难题。对此,社区秉持“问需于新、协商解忧”理念,找准“痛点”,搭建“小西服务桥”,构建起“线上+线下”全方位诉求征集与协商闭环体系,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线上,依托“暖新服务群”搭建诉求直达通道,鼓励骑手、快递员等通过“随手拍、随时说”的方式,反馈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线下,在社区和楼宇“暖心驿站”常态化组织“围坐恳谈会”,社区干部、企业负责人与新就业群体“面对面”交流,倾听诉求,沟通解决方案。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系统梳理形成涵盖停车、充电等多维度的新就业群体“需求清单”,确保急难愁盼“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友好场景随处见
“外卖员不能进小区”“电动自行车没有地方充电”……针对新就业群体“车难停、门难进、路难找、电难充、融入难”等梗阻,迎泽桥西社区多举措精准破题。
硬件上,升级党群服务中心与中海国际社区的“暖新驿站”,配备充电插座、微波炉等设施;在核心区域布设换电柜,通过“以换代充”的方式实现“10秒至30秒快速补电”。服务上,遴选63家“友好商铺”提供餐饮折扣、应急药品等;联合物业开辟临时停车区,推行“友好通行机制”,绘制“友好路线图”,并设立“共建友好家园”公告栏与留言区,让便利服务触手可及。
此外,深化“楼—社—企”联动,引导企业参与驿站共建,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活动,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双向赋能强治理
为破解服务“碎片化、一阵风”难题,迎泽桥西社区推动制度保障与活动联结双管齐下,让对新就业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更持续、更有温度。
制度上,社区将关爱工作纳入年度重点,联合工会、人社、企业平台建立“多方融合”协商议事模式,形成“收集—研判—派单—督办—反馈”闭环机制,高效解决子女托管、安全宣讲等问题。
激励上,推行“暖新积分制”,每年“七一”评选“最美骑士”“最美小哥”等典型,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联建,增强职业荣誉感,让关爱服务不仅“一时暖”,更能“一直暖”。同时,引导新就业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发挥其“走街串巷”优势参与社区治理,化身“流动探头”,通过“随手拍”等方式排查隐患,实现“社区服务群体、群体反哺社区”的良性循环。
经过实践探索,社区成功推动新就业群体从社会治理的“对象”转变为共建共治共享的“伙伴”,实现了服务管理与社区融合的“双向赋能”。
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桥小西”品牌内涵,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为新就业群体打造更有温度、更具归属感的工作生活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