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人像发辫上的朱砂彩绘

青铜容器上的赤色涂彩

黑彩用来描绘青铜面具的眉毛

凤鸟羽冠上的朱砂彩绘

龟背形网格状器上的龙头把手有朱砂涂彩 图片均据新华社发
精确年代祭祀坑年代确定为商代晚期
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问题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此次研究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等技术,明确祭祀坑埋藏年代为商代晚期。
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可拼对的同一器物残片,表明埋藏年代相同。该成果为厘清祭祀坑年代和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表示:“准确获取了祭祀坑的精确年代,是一个填补空白的重要发现,对进一步认识古蜀文明的演进和华夏化的进程非常关键。”
铸造工艺“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揭秘
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新的认识。研究显示,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的成型难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介绍:“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三号坑发现的一件戴尖帽的小立人像,就是使用‘芯骨—条形芯撑’的技术,将立人像进行CT扫描,发现内部有很明显的‘芯骨—条形芯撑’的痕迹,三星堆发现的好几棵神树,也有明确的这种芯骨。”
四川大学教授霍巍称:“中国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铸造主要采用模范法,用泥形成了模型以后进行浇铸,之后打掉泥模,而三星堆人有了自己的创造,很多高大的器型,是多次分体浇铸,最后合到一起的。”在既有技术框架中,三星堆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与本土化表达。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也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世界青铜技术与文化交流的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彩绘青铜填补青铜时代绘画艺术空白
最新研究成果称,三星堆存在大量彩绘青铜器,不仅“揭秘”了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三星堆,更将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千年。目前已发现的色彩为黑、红二色,黑色多见于描绘青铜人像和青铜面具的眉毛、眼睛、头发等,也用来绘制一些特殊的图案和符号;红色常出现在青铜神树的花瓣上,青铜容器、人物服饰的细密纹饰凹槽里。这些彩绘在上百件青铜人像、神兽、龙头等器物上均有发现,部分甚至肉眼可见。
“过去通常认为,中国彩绘青铜器多见于战国秦汉时期。三星堆彩绘青铜器数量众多、工艺精湛、取材自然,将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千年。”负责此项研究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后刘百舸说。三星堆彩绘取自天然原料生漆与朱砂,运用了涂、描、绘、填等技法,充分展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填补了中国青铜时代绘画艺术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