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万花筒

话说秋分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张玉虎 2025年09月23日 08:03

  今天是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

  这个节气为什么叫作秋分呢?一是因为它居于秋季90天的正中间,“平分”了秋季;二是因为它与春分一样,是一年中两个“昼夜相停”的日子之一。这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都是昼夜等长。此后,太阳逐渐南移,我们北半球就开始昼短夜长了。

  若从物候和农事来观察,秋分之前的节令立秋,虽然带了一个“秋”字,但却远远没有秋意,还处在闷热的暑气之中。到了秋分,真正的秋天才到来了,天朗气清,天气也凉爽起来。农民们在夏秋之间的一小段清闲日子过后,也就该“秋忙”起来了。

  对季节最敏感的,是农田,是农村,是农民。乡村里素有“三秋”之说。这里的“三秋”,不是古代文人笔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的“浪漫三秋”;更不是痴男怨女心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悲苦三秋”;而是指农田里的秋种、秋收、秋耕三桩农事,是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的“忙碌三秋”“喜悦三秋”。

  秋种,在北方当然是播种最重要的农作物冬小麦了。冬小麦是二年生的农作物,头年秋天下种,次年夏天收割。而秋分之际,是我们华北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最佳时间,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混耩麦”。小麦是一种相对密植的农作物,植株的数量决定收获时的产量;它又是一种分蘖能力非常强的农作物,如果适时播种,一颗麦粒上长出来的麦苗当年秋天就可以分蘖四五棵“支股”,为第二年的丰收打下基础。如果种得晚了,天气变冷,第一年就不分蘖了,影响植株的密度。人们为了弥补不足,得多往地里下种子,就增加了种地的成本。秋分时播种,一亩地有20斤种子就可以了,如果拖到寒露时“赶茬”,就得40斤甚至更多的种子。因此,整好的麦田抢在秋分之际下种,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种麦子分“正茬”和“赶茬”两种:正茬麦子是指夏天麦收后没有回茬的小秋作物,翻好地晾晒保养,秋天直接下种的麦子。赶茬麦子则是把早熟的玉米豆类等秋作物收获后,翻耕地再种的麦子。由于这样又收又种比较急赶,所以称为赶茬。赶茬麦子由于有秋庄稼消耗地力和下种较晚,就得多施肥料和多投入种子。俗话说“节令不等人”,在最佳时机播种,是农民最为在意的事情。遇上种麦时阴雨连绵,人们冒着小雨也要抢着下种。这时在田里劳动的人淋得衣服湿透,滚得浑身是泥也不在乎,还要乐呵呵地说,“想吃好面(白面),泥里滚蛋”。

  说到秋收,我们这里有“秋分割圪廊”的农谚。方言中的“圪廊”,是指一条狭长的空间,如狭窄的小街巷等。因为秋分时,农田里的庄稼还没有全部成熟,只能选择早熟的收割。把早熟的庄稼割倒后,未成熟的庄稼还在地里立着,就会在田里形成一条条的“圪廊”。“秋分割圪廊”是秋收的前奏曲,从秋分开始,农民们劳累紧张的秋收就开始了。人们就可以品尝到味道鲜美的新米新面,享受丰收的喜悦了。

  秋耕,则是指秋收后的深翻土地,为来年的庄稼生长积蓄地力。秋分之时,人们的精力都集中在秋种和秋收上,还顾不上进行秋耕呢,放到霜降之后再说。

  秋分这个节令,一般都在农历的八月里。这时秋气渐深,在我们黄土高原上,昼夜温差特别大,早上出门时冷得厉害,到了中午又热得够戗。到了半上午时,您到街上看吧,人们有穿棉衣的,有穿夹衣的,有穿单衣的,还有光膀子上街的,这种景象,只有在早春二月和仲秋八月才会出现。“二八月里乱穿衣”,这句古老的俗语是非常生动和形象的。

  说到八月,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八月里响雷,遍地是贼。”意思是说,秋分以后,天气转凉,强对流天气减少,老天爷就不应该下雷雨了。如果这时天上响雷,那就是属于“异象”,预示着天年不好或有战乱什么的。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什么依据。写在这里,只是为了记录民间的一些传言俗语罢了。

(责编:张佩)